服务赋能,方能激活全局!对于深耕创新沃土的日照而言,“要下大气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一直是科技工作的目标航向。于科技部门来说,又该如何以政策实效滋养民营企业成长?
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日照;力争年内新建3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积极创建校企、院企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相关技术突破和项目落地……
是目标,更是方向!思路指引下,日照各级科技部门正紧跟国家培育创新主体的政策导向,全力聚焦种子企业培育、研发投入保障、招引培育协同,用精准举措让创新主体“冒出来、强起来、聚起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强化种子企业培育
让创新主体“梯次成长”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创先锋企业,每一步都有政策托举。”7月25日,在山东迈尔医疗生产研发中心,总监任乐涛一边展示国内首个口腔工业互联网平台“医小智”的模型设计理念,一边对科技部门的帮扶感慨道。
如何让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能在政策沃土中茁壮成长?在政策红利与创新资源的双重加持下,该企业建成山东省数字化义齿技术创新中心,获得280万元资金补助;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竞争性平台)项目,争取到200万元的省级资金;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争取830万元的省级资金;还在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引进国家级人才,开展培训课程与校企合作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在12%以上。
种子企业是创新生态的“源头活水”,日照也以分层培育为抓手,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主体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每年梳理“新种子”企业100家以上,评选20家左右“科创先锋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完善“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渐升式全周期培育体系,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开展研发;支持享受科技贷、技改贷、创新券等政策,推动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
在如此培育逻辑的指引下,对处于萌芽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全市科技部门通过政策宣讲、要素对接等“育苗”服务,降低研发试错成本,助力其从技术构想走向产品落地;对具备一定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则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需求,精准匹配研发补贴、人才引育等“壮苗”资源,推动其在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对已成长为行业标杆的领军企业,通过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强苗”举措,鼓励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
“这种‘萌芽—成长—领军’的梯次培育机制,既激活了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又构建起衔接有序的创新梯队。”市科技局高新科负责人孙丹介绍,艾锐光电、万通液压等企业正是沿着这条路径,从“小苗”长成产业链上的“骨干”,在培育体系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
健全研发投入机制
让创新底气“持续充盈”
30亿元!这是岚山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数字。与此同时,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企业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增速,东港区、莒县、五莲县、高新区等区县、功能区的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增长。
数据的背后,既彰显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持续加码,也预示着研发投入的“双轮驱动”势在必行——政府需进一步健全长效投入机制,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投入热情同样不容忽视。
2024年,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达4.8%,连续3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以上;万通液压连续3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4%以上,总投入超7200万元;五征集团依托稳定的研发投入,其“饲草加工装备研发”项目成功入选省重点研发计划,相关产品填补省内空白。
毫无疑问,研发投入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为了健全市县两级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日照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充分发挥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等主体作用,“目标很明确:规上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活动占比要稳步提升!”市科技局规划科科长刘卫红介绍说。
在日照,一套“市县联动、企业为主”的研发投入机制正在显效——科技部门推动建立“财政引导、企业主导”的投入模式:明确企业牵头技术攻关项目,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力军”;通过跟踪督导,推动区县补齐投入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升科技支出占比,让更多企业敢投研发、能投研发。
在“科技即产业”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企业创新底气 “持续充盈”。围绕先进钢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日照积极布局 “一链一高校、一链一专家团、一链一首席专家”,组建吸纳157名专家的科技创新智库,与链上企业深度合作153项,加快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揭榜制”,以“企业出题、政府发榜、能者解题”模式面向社会为12个项目征集揭榜方,成功立项8个“揭榜制”项目。五征集团、迈尔医疗等民营企业的相关研发项目获得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催生出饲料打捆机、口腔数字化平台等创新产品。
加大招引培育力度
让创新要素“集聚成势”
“上海生命科学创新港帮我们对接了3家科研机构,研发进度快了近半年!”一家刚落地日照的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说。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日照“本土培育+外部引育”的机制——科技部门推动济南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生命科学创新港等飞地孵化器“牵线搭桥”,让外地资源为本地企业“赋能”。
面对资源有待整合,平台效能未充分释放的现状,如何让科创资源实现“聚合裂变”,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不仅要招企业,更要聚要素!”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日照当前正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建设,让落地企业能快速获得研发、人才、资金支持。
如今,从外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到本土成长的科创先锋,正在日照形成“创新主体集群”,相关技术持续突破和落地。比如,阿米精控在高性能微纳测量与精密运动方面的技术便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功应用于国家大科学装置、宇航与核能工程等战略科技领域,获得国内主要集成电路整机厂和芯片制造商的供应商认证。
为让创新底气持续充盈,日照不仅构建起系统的研发投入机制,更在科创资源的招引培育上形成协同发力格局,各区县在招引培育上均有侧重:经开区链接国际创新资源,高新区提速国家级创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莒县聚焦农高区培育农业科创企业。不仅如此,国有企业也主动“下场”,按政策向新兴产业早期项目倾斜投资,让创新项目“有资金敢启动、有资源能成长”,让每一份创新梦想都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从种子企业的梯次培育到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从创新要素的集聚成势到平台效能的深度释放,日照以政策为基、以协同为要、以实效为本,正让创新沃土不断厚植、发展动能持续涌动。
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落地,更多创新主体将在这里拔节生长,更多关键技术将在这里实现突破,也让“科技赋能产业”的图景在日照大地愈发清晰。(记者 蒋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