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9月13日电(记者袁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日益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对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9月13日,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吴臻在高层次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研讨会上说。
当日,高层次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来自国内80余所高校的约180名院长、专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涉外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
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加速重构语言沟通模式,单一语言技能已难以应对全球治理的复杂挑战,传统重技能、轻素养的培养模式亟待转型。
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昌垂指出,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一些重点高校建立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正式培养机制,国际组织对口行业部门以及相关科技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也通过短期培训和访学等途径,推进多种模态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成果。
新华通讯社原副总编辑、党组成员周宗敏提出,国际组织、国际传播、国别区域和涉外法治等方面人才培养应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复合型”,核心是打破单一能力壁垒,设立跨学科模块,构建“外语+”的协同优势;二是“国际化”,关键是兼具全球视野与规则意识,避免“纸上谈兵”,既要知道不同地区的国情差异,也要熟悉国际通用规则;三是“紧缺类(稀缺性)”,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机构工作需要,着力培养学生懂业务、通实践的胜任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据悉,近年来,山东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积极深化新文科建设,加快学科专业优化升级,推动文科人才培养实质性“脱虚向实”,将人才的“软实力”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院长马文介绍,2000年以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其他学院陆续开设“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项目、创办“法英双语国际组织人才新文科实验班”、推出“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等微专业,推动“一精多会、一专多能”落地实施。2023年,新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新文科本科专业,构建“英语+法语+全球胜任力+专业领域”多维能力体系,探索“本硕贯通、跨学科融通”的新型育人机制。
本次研讨会由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为各高校搭建了高层次涉外人才培养的交流平台,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与实践路径。
与会专家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校校、校媒、校企合作,推动外语学科转型升级,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全球治理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涉外人才,助力中国更好融入世界、参与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