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卖到朋友圈,谁解其中甜与酸-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5 09:35:22
来源:齐鲁晚报

月饼卖到朋友圈,谁解其中甜与酸

字体:

  “中秋将至,本店推出多款月饼礼盒及各种送礼佳品,欢迎垂询,量大有优惠!”在济南从事金融行业的张先生,微信朋友圈里已经看到了多条酒店从业者发布的内容,全都是中秋节庆礼品的优惠活动。”张先生介绍,还收到了不少销售人员群发的月饼推销内容。这场看似热闹的销售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酒店员工的无奈与压力——月饼销售任务成了他们肩上的“甜蜜负担”,完不成就要自掏腰包垫付的情况屡见不鲜。

  销售任务下的

  焦虑与妥协

  “中秋礼盒,超值选购,欢迎来单”“超低折扣,全国包邮”,济南某酒店经理孙先生最近的朋友圈被这类月饼推销内容填满。他透露,酒店通常会提前1-2个月开启月饼礼盒售卖,根据规模不同,每年销量多在五六千盒,知名酒店则能突破上万盒。“基本上是全员上阵,每个员工都有销售任务,市场部和餐饮部作为主力,任务量会更重。”谈及任务完成情况,孙先生坦言,多数时候难以达标,但酒店制定的销售目标却逐年提高,“为了激励大家多销售”。不过孙先生也提到,自家酒店未设置惩罚措施,但据他了解,不少同行会要求完不成任务的员工自行补上空缺。

  曾在酒店从事内勤工作的阚女士对此深有体会。“一到中秋节就头疼,每年都要承担20-30盒的销售任务,完不成只能自己掏钱买。”阚女士表示,内勤岗位缺乏客户渠道,只能求助亲戚朋友,可亲友的消化能力有限,还总觉得欠人情。即便她主动将提成让给市场部同事请其帮忙,前年仍自掏腰包买了5盒来填补空缺。

  不仅酒店行业,连锁餐饮品牌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某咖啡连锁品牌工作的赵先生说,中秋期间每个班次都有月饼销售任务,虽无每日硬性销售额要求,但班次间的暗自比较让员工倍感压力。“不开单实在说不过去,有些值班经理无奈之下会自己垫钱买,我们都开玩笑叫他们‘垫’经理。”

  酒店为何

  执着于卖月饼

  从利润角度看,月饼堪称酒店的“利润黑马”。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款原料和包装总成本30元的月饼,零售价可达100元,毛利率普遍在60%—70%,扣除推广、物流等费用后仍有高额盈利。道格特智库也指出,月饼本质上是酒店高毛利、高附加值的辅营产品。

  除了盈利,月饼还能为酒店带来多重品牌价值。首先是提升品牌形象,精心设计的月饼礼盒搭配酒店独特标识,能传递高端、精致的品牌调性,加深消费者印象;其次是增强客户黏性,酒店可将月饼作为礼品赠送给常客、会员及重要客户,通过情感连接提升客户忠诚度;最后,月饼销售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节日期间各大酒店纷纷推出月饼,若不参与则可能显得落伍,错失潜在客户。

  酒店月饼销售的

  “双重困境”

  尽管酒店对月饼销售寄予厚望,但当下市场却呈现出“越来越难卖”的态势。2024年,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预测,今年中秋月饼产量约30万吨,销售额200亿元左右,与上年持平或略有下降。消费端对高油、高糖月饼的购买欲望连年降低,“人到中年,不敢吃月饼”成为不少消费者的真实写照。

  政策调控也进一步压缩了酒店月饼的利润空间。2022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后,500元以上的高价月饼礼盒基本退出常规市场。近几年,不少酒店推出的都是小规格包装月饼,价格降至100-300元,利润大幅缩水。

  市场竞争的加剧更让酒店月饼雪上加霜。如今的月饼市场参与者众多,不仅有专业糕点品牌、烘焙店、超市及电商平台自有品牌,奶茶品牌甚至奢侈品牌也纷纷入局,凭借创新口味、精美包装抢占市场。在此背景下,酒店月饼的竞争力逐渐下滑,部分酒店开始选择退出月饼市场,也有酒店试图通过口味、包装创新寻求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酒店月饼的核心消费群体仍以企业团单为主。在小红书“酒店月饼都被谁买了”的主题讨论中,个人采购需求鲜有人响应,企业采购咨询则络绎不绝。同时,健康化成为月饼市场新趋势,京东发布的月饼趋势报告显示,56%的受访者关注月饼原料健康,2023年无糖和低糖月饼销量增长超20%,预计今年增速将更快。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包括月饼在内的食品产业将进一步向低油、低糖、低脂方向发展,这也对酒店月饼研发提出了新要求。

  市场遇冷之下,部分酒店将销售压力转嫁给员工,强制摊派行为不仅引发员工不满,更触碰了法律红线。根据《劳动法》规定,单位不得强迫员工从事非本职工作。酒店的内勤职工工作通常不包括销售月饼,若酒店强行给他们摊派销售任务,且以扣工资、影响晋升或绩效考核等方式相威胁,这就属于强制或变相强制行为,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如果酒店给员工派销售月饼的任务,涉及到变更员工工作内容,而未与员工协商一致,也是违法的。

  然而根据《2024年中国餐饮业劳资关系报告》显示,72%的基层员工因担心失业被迫接受不合理任务,即便维权,因“隐性强制”界定困难,成功率不足20%。“现在找工作这么难,谁敢为了几盒月饼跟公司较真?只能自己吃哑巴亏。”这种“敢怒不敢言”的氛围,使得部分企业更肆无忌惮地将经营压力转嫁给员工。

  从高毛利的“香饽饽”到引发争议的“负担源”,酒店月饼销售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平衡企业盈利与员工权益,同时适应市场消费变化,成为酒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