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把社区打造成“百姓客厅”-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17 09:24:32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丨把社区打造成“百姓客厅”

字体:

  婉转的戏曲唱腔从社区广场飘来,正在做手工编织的居民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在山东省菏泽市,社区融合党群服务、养老托育、文娱健身、创业创新等功能,将精细化治理的“绣花功夫”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

  群众舞台

  在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洪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楼内的一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就是居民心中的“大舞台”。“华夏大地岁月长,礼仪之邦美名扬……”丝竹悠扬,字正腔圆,正在上演的戏曲剧目《高价彩礼莫要讲》不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过去想唱没地方,现在社区提供场地,老伙计们天天来,精气神都足了。”一名刚唱完戏的老票友说。

  “目前社区聚集了56名书画、戏曲、歌舞爱好者,孵化出书画队、戏曲队、歌舞队3支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社区党支部书记洪士庆说,这些队伍将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主题融入节目,既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又能传递文明理念、弘扬时代新风。

  在巨野县凤凰街道嘉园社区,一名女士正在展示她刚刚钩织的作品 刘铮 摄

  在几十公里外的巨野县凤凰街道嘉园社区,阅览室内书香浓郁,乒乓球台前激战正酣,棋牌区里笑语不断,最吸引人的是几位大姐手中翻飞的钩针。“没事的时候来这织个小杯垫、小玩偶,既能活动手指头,又能和老姐妹们拉呱聊天。”居民李大姐边钩着针织杯垫边说。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孙从喜介绍,为了丰富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社区组织18家培训机构、爱心商家提供公益服务,并成立了40余支合唱、舞蹈、手工等文艺队伍,每周开展各类公益课程,累计1.3万余人次参与。“我们就是要把社区打造成‘百姓客厅’,让大家下楼就能找到乐子、交到朋友。”

  温馨港湾

  暑假期间,为了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优质“充电”,郓城县郓州街道东城社区整合现有资源,将社区活动室改造成托管教室,并依托“青鸟计划”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托管课堂内,9岁的学生刘一淳向半月谈记者展示自己刚完成的《我眼中的哪吒》绘画作品:“看,这是老师帮我画的图,我涂的颜色。”

  “除基础托管服务外,我们还创新‘流动课堂’模式,融入红色教育、兴趣培养、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特色内容,助力儿童全面发展。”郓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梁福标介绍,东城社区“流动课堂”定期开课,年均开展各类活动100余次,惠及青少年儿童3000余人。

  类似的社区暖心活动在菏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随处可见。

  在单县东城街道,街道卫生院中医科深入社区设立免费会诊处。“中医义诊一来,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方便得很。”74岁的村民李振同捋起袖子让医生把脉,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在成武县文亭街道古城社区,社区举办的“拾光计划”第2期活动为段立新和丁文老两口免费补上了一张迟到多年的婚纱照。“这不仅弥补了我们多年的遗憾,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街道和社区的关爱。”老人说。

  在巨野县,正在嘉园社区食堂就餐的老人姜益广说:“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一个人在家做饭太麻烦,现在每天中午都来食堂吃饭,在这儿不仅饭吃得香,还能和老伙计们唠唠家常。”

  活动做优做精的关键,在于有效整合资源与持续创新。菏泽各县探索社区牵头、社会组织运营、志愿者深度参与的运行机制,有效链接起大学生群体、义工协会、医院等多元力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人才和资源支撑。与此同时,“公益+低偿”的可持续模式也开始在一些社区试点,旨在让优质服务“不止于一时热闹”,而是拥有自我造血、长效运营的能力。

  半月谈记者 刘铮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