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几家市卫生健康委直属门诊部通过精细化管理,把有限的空间变成健康服务“试验田”,在减重管理、医防融合、适老服务等民生痛点上精准发力,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微改革、小创新,悄然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小档案”撬动“大健康”
“以前总觉得‘减重’是健身房的事,没想到门诊部比家人还上心!”家住东昌府区新区街道的张玉华(化名)感慨地说。她是市委机关门诊部“一秤一尺一档案”减重服务的首批受益者。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1.6米的她体重曾达到78公斤,血压、血脂常年超标,多次尝试减重都半途而废。
今年6月,她在门诊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开启了科学减重之旅。门诊部为她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其身体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并配备专职“减重护士”提供全程指导。护士每天通过微信发送个性化饮食建议,傍晚提醒运动打卡,还推送居家拉伸视频;每周三下午,家庭医生还会开展线上答疑,根据个人情况动态调整减重和用药方案。经过3个月的坚持,张玉华的体重减少了6公斤,体重指数从30.5(肥胖)降至28.1(超重),高血脂指标恢复正常,降糖药用量也减少了四分之一。
2025年以来,市委机关门诊部创新推出“科学减重,预防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将体重管理纳入居民签约服务项目。通过“一秤一尺一档案”模式,为超重和慢性病患者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提供饮食指导、运动督促、在线答疑等全方位服务。
目前,已有36名辖区居民享受到这项个性化服务。数据显示,参与居民的体重指数平均下降3%,高血脂比例从12%降至8%,血压、血糖达标率提升近20%。
如今,“到门诊部减重”已成为不少居民的健康新选择,通过科学减重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状况的惠民举措,正获得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
“小空间”做出“大文章”
“以前候诊时要么刷手机,要么干坐着,现在等5分钟就能把血糖、血压都查了,还能听医生讲健康知识。”65岁的高血压患者李成民(化名)对聊城市人民政府机关门诊部的服务新体验赞不绝口。这一变化,得益于该门诊部正在推进的“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
为打破传统“挂号-候诊-就诊”流程的局限,该门诊部创新将公共卫生服务嵌入候诊环节,把“等候时间”转变为“健康管理时间”。患者在候诊区即可接受健康教育、慢病筛查和电子健康档案核对更新等服务,实现“一次门诊、多重获益”。此外,门诊部还按居民小区组建了7个慢病管理群,每个群配备家庭医生和护士,提供24小时在线健康咨询、随访管理和用药指导,形成“防治管一体化”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血压控制率从50%提升至70.41%,糖尿病控制率从40%提高到58.27%,真正以“小门诊”托起了“大健康”。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需求,该门诊部将中医科扩容100平方米,新增13张床位,并引进无烟艾灸设备,门诊量增长15.93%。针对中药代煎压力大问题,门诊部主动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对接第三方专业煎药中心,将腾退出的空间改造为独立的西药房与诊室,进一步提升就诊效率和环境品质。
“小举措”消除“大鸿沟”
“扫码、填信息、连Wi-Fi……以前来医院像‘闯关卡’,现在有他们帮忙,我一个人也能看病!”78岁的刘天顺(化名)子女常年在外,以往每次看病,面对数字流程都格外犯难。自从聊城市直机关公费医疗门诊部推出“跨越数字鸿沟”专项服务后,他的就医体验彻底变了样。
该门诊部从老年人实际困难出发,系统推出一系列暖心帮办举措。窗口人员主动用自己的手机帮老人生成、打印健康码,并贴心地贴在社保卡背面;护士耐心协助连接门诊免费Wi-Fi,还会帮老人保存网络设置,方便下次自动登录;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患者,工作人员通过人工登记、纸质建卡等方式确保他们顺利就医,绝不因“无码”而拒之门外。
9月18日,刘天顺因感冒前来就诊,匆忙间忘带手机,也不记得社保卡号。正在焦急时,窗口护士轻声安慰“别急,我帮您”,迅速通过身份证号查询医保信息,完成挂号后,又主动陪同前往诊室,全程不过十分钟。“以前得提前一天拜托邻居帮忙准备健康码,现在一进门就有人管,比孩子陪着还踏实!”刘天顺激动地说。
每一项创新都直指就医堵点,每一个举措都饱含便民温情。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革,映射出的是聊城市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系统谋划。
“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就是卫生健康事业的‘头等大事’。”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月莲表示,这些扎根基层的探索实践,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深化医改、优化服务、提升能力的有力抓手,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金增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