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济南千佛山—佛慧山无障碍绿道正式启用,这条总长2.2公里的绿道不仅和佛慧山生态廊桥一起串联起千佛山、佛慧山、龙洞三大景区,更以“全龄友好、绿色生态、文化融合”为主题,成为济南城市绿道网络建设中又一闪亮名片。
千佛山与佛慧山,本是济南“山泉湖河城”画卷中卓绝山景的天然双璧。千佛山因“山中有佛”闻名,很早便是佛教名山,兴国禅寺的晨钟、历山院的古柏、望岱亭的晚霞,承载着千年的宗教文化与城市记忆;佛慧山则以“山中有石”著称,黄石崖的摩崖石刻、开元寺的残垣、大佛头造像的沧桑,镌刻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举目望去,两山相距不过2公里,却因山势阻隔、路径断续,长期处于“近在咫尺,却难通途”的状态。以前爬千佛山,到了山顶,很多人面对旅游路南侧的黄石崖,不免“望崖兴叹”:隔着一条车水马龙的旅游路,犹如难以跨越的鸿沟。同样,在对面佛慧山晨练的人,打算到千佛山一侧坐公交回家,需要绕行很远的出口才可以。尤其对“一老一小”群体而言,这种阻隔更带来各种各样的“烦恼”:佛慧山原有的登山步道狭窄陡峭,轮椅使用者和推婴儿车的家长只能望而却步;老年游客爬至半山腰常需歇脚,却找不到遮阳避雨的休息区。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改造主打一个“全龄友好”,“全龄”就是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再从生态和文化上来看,虽然两山都属于大千佛山片区,但是因为各种阻隔,治理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区域甚至被粗放式开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难以保障。很多人对佛慧山可能不大熟悉,但深入旅游会发现,这里有不少沉睡的文化资源,北朝造像等历史遗存散落各处,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叙事。而且两山给城市空间带来的断裂,让市民和游客“进山难、留山更难”,山景只是远观的风景,而非“可以参与的生活”。
9月21日正式启用的千佛山—佛慧山无障碍绿道,就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条2.2公里的蜿蜒路径将两处山景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年龄段、连通自然与人文的“城市步行网”,其意义远不止于提供便捷通道。生态绿道的建成,不仅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城市之间,构建起一张“共生网络”。据了解,绿道在设计初期就立下“三不原则”:不砍一棵原生大树、不拓一片山体林地、不毁一处自然景观。绿道建成后,更有望让很多文化遗存从“散落的珍珠”变为“连贯的项链”,由此,济南就能多出一条2.2公里的“文化叙事脉络”。
文化叙事饱满了,会转变为“文旅融合”新场景的开拓力,而且,绿道可以将两山与周边社区、商圈、公共服务设施串联成网,嵌入“15分钟生活圈”。正所谓“一通百通”,这条绿色廊道再延伸一下,就能打通周边“慢行系统”,通过与城市自行车道、步行道无缝衔接,市民可以从泉城广场骑共享单车,沿护城河出发,经解放阁、黑虎泉,最终抵达千佛山—佛慧山绿道,完成一次“泉水与山林”的跨区域漫游。
千佛山—佛慧山无障碍绿道的诞生,绝非偶然。近年来,济南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在现代化浪潮中,城市如何保持独特的文化标识?济南的答案是:让风景“长”进自然、让文化“活”在当下、让绿色“融入”生活。千佛山—佛慧山无障碍绿道的启用,只是济南“绿道网络”建设的一页序章。目前,全市绿道总长度已达1300余公里,形成了“一环、两带、多廊”的格局:而千佛山—佛慧山绿道,正是“多廊”中的重要一笔。它的未来,不止2.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