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的晨光里,00后学生正用拓包轻拍石碑,墨香漫过指尖;运河畔的工坊内,返乡青年把李白诗句印在饮料瓶上,让“诗仙文脉”成了潮玩符号……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京杭大运河核心枢纽,山东济宁揣着2项世界文化遗产、120余项非遗的“好家底”,却从不用“老古董”的姿态面对青少年一代。
文化“两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为济宁厚重的文脉指明了青春方向。今年以来,济宁紧抓“青少年是传承主力军”的关键,破解“传统难懂、青年疏离”的难题,铺就“校园筑基、社会拓维、生态共育”的实践之路。
课程破题:
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活起来”
“这是麦冬,能养阴生津;那是紫苏,可解表散寒……”济宁市任城区实验小学的中医药展馆内,五年级学生王梓涵正用镊子夹起药材标本,向同学讲解辨识技巧。展馆陈列的百余种中草药,搭配手撕画作品、养生餐食谱,让“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变得可触可感。
传统文化欲与在校师生对接,面临着“晦涩难懂、脱离校本”的普遍性问题,济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各学校纷纷以“课程整体开发”为核心,推动传统文化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在任城区实验小学,“杏林本草启蒙”“汉文化传承”等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在文化常识与课程知识间搭起了“桥”,更让传统文化一点点“活”了起来:《走进汉碑》课堂上,学生亲手操作传拓技艺,六年级语文课上最难讲的《名碑荟萃》一下有了好抓手;《汉乐舞》课程中,孩子们精彩复刻武梁祠汉画像石上的盘鼓舞姿,再讲汉文化时,一曲乐舞就能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这种与校园需求、学生兴趣有机融合的全新模式,有效激活了文化的生命力。
沿着“一校一特色”的基础架构,济宁科学嫁接研学旅行载体和特色文旅资源,与三孔、两孟等文化景区形成跨界联动,在20余个文化场馆建立了研学基地。截至今年8月,济宁已建成传统文化特色学校83所,开发校本课程216套,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学段覆盖。
场景延伸:
让文化浸润融入生活“实起来”
第一次按照茶道要求独立泡茶,罗欣欣的手显得有些僵硬。“享受泡茶过程远比熟记动作要领更重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这名28岁的“茶小白”终于泡出了香气四溢、色泽醇厚的茶汤。
这是济宁市任城区“运河夜校”茶道课上的普通一幕。济宁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素来享有“运河之都”的美誉。如今,这个以文化特色命名的青年夜校,正尝试探寻历史与当下、青年与未来的融通“密码”。
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需追求鲜活有趣,而青年人则更看重是否有助于自我提升、是否充满时代朝气。针对传统夜校项目陈旧、活力不足等问题,共青团济宁市委主动出击、创新推出“运河夜校”项目,一方面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以青年联盟、志愿服务V站联盟等团属社会组织为课程开发“底座”,充分糅合国潮元素,顺势开发出茶道、书法、香道、古筝等“潮课”;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以青年流量大、交通便利、软硬件基础条件好的团属青年之家为依托,与青年常去爱去的书店、咖啡馆、共享自习室、特色街区等场地管理方和第三方运营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让上夜校成为一种年轻态的生活方式。
生态共育:
让文化自信助力青春“强起来”
“同学们知道‘见贤思齐’在当代怎么践行吗?”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青声入微”讲师团成员正用短视频案例讲解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在济宁,这支由大学生、青年学者、青年教师、青年干部等组成的队伍已开展宣讲百余场次,用“青言青语”创造传统融入现代的语境。
济宁市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抓手,为“仁义礼智信”融入日常营造出优质的文化生态。家庭层面,开展爱心妈妈赋能培训,通过亲子成长营让传统文化走进家庭日常;社会层面,在邀请青年群体、社会精英、道德模范等组建宣讲团的基础上,积极搭建“青鸟计划”“乡村复兴少年宫”“青年杏坛”等平台,系统开展文化“六进”活动……一系列新举措有效助力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双向奔赴”。
文化“两创”的成效,最终体现在青年的文化自觉中。济宁学院学生团队开发的“汉画像石数字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文物穿越到现代,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曲阜师范大学学生自导自演的《大地之子》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剧,在全国大中小学教师研修班公开展演近百场次;嘉祥妇联青年干部创新录制的“嘉育户晓”家教品牌网课,引领家长从传统文化入手、系统学习家风教育知识,观看量达170余万人次……在济宁,生态共育烘托出的区域文化自信,已然成了青少年“强起来”的深厚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