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国家公园:厚植生态底蕴 打造陆海典范-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25 16:34:27
来源:大众日报

黄河口国家公园:厚植生态底蕴 打造陆海典范

字体:

  万里黄河,奔腾向前,在入海口积淀成洲,造就了壮丽独特、资源丰饶的黄河三角洲。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在推进过程中,突出陆海统筹特色,持续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黄河口国家公园各项建设任务扎实落地。近日,记者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获悉,东营正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坚持科学论证、稳步实施。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已进入设立批复的冲刺阶段。

  系统修复,

  推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仲秋时节,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随风摇曳。蓝天白云之下,广袤湿地一望无垠,东方白鹳、苍鹭等珍稀鸟类不时驻足觅食,与周边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30余位中外记者走进黄河三角洲,深入采访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效。记者们刚踏上天然柳林木栈道,数只东方白鹳从芦苇荡中翩然起飞,吸引记者们竞相捕捉这一动人画面。“非常漂亮!这个地方很特别!”来自彭博新闻社的记者连连赞叹。

  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曾较为脆弱,一度遭受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大规模侵占。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介绍,因缺乏天敌,互花米草爆发式扩张,严重挤压本地盐沼植被和海草床的生存空间,导致底栖生物种类减少。

  面对互花米草带来的生态挑战,保护区近年来以“带”为基,采取“治理+修复”模式,在清除互花米草后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被,系统性推进海岸带湿地生态复原。周立城表示,通过推广“刈割+翻耕+围淹”等治理技术,保护区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疏通阻塞潮沟76公里。此外,通过微地形塑造截留天然盐地碱蓬种子,恢复盐地碱蓬5.2万亩;综合运用植株移植、种子播种与自然恢复等方法,修复海草床1500亩,有效重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黄河水是维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命脉,也是遏制生态退化、推动系统修复的关键。7月13日,随着黄河口一号闸取水工程闸门缓缓关闭,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任务圆满完成。补水后的湿地如同舒展的“毛细血管”,水流从主河槽分流至众多生态沟渠,全面滋养片片湿地。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科学补水监测平台清晰显示各区域补水数据。“保护区内设有30个水位监测点和10个流量监测点,通过这些设施,我们可实时掌握区域水文状况,科学决策生态补水。”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

  凭借多项关键举措,东营市突破陆海单区域思维,以水系连通为核心,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水力联系,新建引黄闸口6个,将区内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m³/秒提升至131m³/秒,疏通水系241公里,修筑及恢复生态堤坝41.6千米。数据显示,自然保护区近三年年均补水量超1.7亿立方米,实现三角洲全域生态滋润。

  此外,依托“线”为脉创新湿地水文连通修复,以及“带”为基推进海岸带原生态修复,保护区科学引调黄河水,模拟自然漫溢过程,设置大缓坡与深水区,建设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开设快速过水通道,形成漫滩补水机制,构建起水文连通、鱼鸟共生的大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

  科学保护,

  提升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黄河口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鸟类是这里最鲜活的生态名片。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其中包括多个全球极危物种。2024年7月,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鸟类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辨。为实时掌握湿地鸟类动态,东营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大型无人机、无人值守监控云台、视频监控等手段,结合AI技术实现防火监测、人为活动监管、鸟类智能识别、游客安全预警等功能,形成“监测—分析—联动”闭环管理。赵亚杰介绍,借助AI识别、无人机与卫星遥测等技术,保护区定期开展鸟类常规监测与专项调查,掌握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关键物种分布与迁徙规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为给野生鸟类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食源,东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补食区内建设了优质和耐盐碱农作物的种植区,充分发挥出盐碱地农业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据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鸟类补食区主要分布于大汶流和黄河口两个管理站辖区,通过探索农作物种植与湿地保护相融合的创新路径,在肩负着守护鸟类栖息地、维护湿地生态重任的同时实现农业产出。

  维护生境原真性同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保护区持续实施野大豆等原生植被封育保护,累计封育野大豆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6万亩、原生植物保育2万亩,通过对湿地生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提升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度。同步组织开展淡水湿地水生生物监测,增殖放流仔鱼5000公斤,成功孵化朱鹮幼鸟60只,开展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与监测,环志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25只,全面掌握保护区重要鸟类迁徙规律,并针对性制订关键物种保护方案。

  为强化科研支撑,东营依托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机构,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研究院,为高标准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支持。保护区还建成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黄河入海口陆海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设立鹤类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组建鹤类保护专家委员会,为鹤类保护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黄河口国家公园生态站的建设,正推动系统化、信息化、实时化的全面生态研究,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深化,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种类由建区初的187种增至374种,每年迁徙越冬鸟达数百万只,“鸟类的国际机场”美誉愈发响亮。值得一提的是,2024-2025年度,丹顶鹤在黄河三角洲越冬数量达296只,2025年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33巢,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鸟儿们正用翅膀为黄河口国家公园投下“信任票”。

  创新发展,

  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

  作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自2020年3月启动创建便备受瞩目。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函复山东省政府,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使其成为10个试点之外首个获批创建的国家公园。东营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上级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摸清资源“家底”,经反复论证,确定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整合山东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山东东营河口浅海贝类海洋特别保护区等8个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关联区域,划定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1371平方公里,海域2147平方公里。

  为实现“率先验收、率先批复、率先设立”目标,东营市推动编制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提升保护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成立工作专班,积极配合完成管理机构设置、河口生态保护修复、社区转型发展等重点任务,按创建清单扎实推进。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各项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在新一批国家公园创建中处于领先位置。

  “我们将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实现陆海统筹、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为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许明德表示。

  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属性。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大力推进全民共建共享,规划建设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垦利省级农高区等入口社区,实施盐碱地农业科研基地、黄河口滨海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积极引导发展绿色产业。保护区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按照“调查评估—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和认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吸引社会资本约6000万元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东营市还启动“黄河口国家公园”品牌塑造行动,挖掘文化内核,设计形象标识与Logo,制作主题曲、宣传片和文创产品等。利用黄河南北两岸红地毯湿地、芦花飞雪等景观资源,丰富研学路线,设计“探秘黄河三角洲形成”等课程,对鸟类博物馆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生态科普长廊和东方白鹳宣教中心,完善自然教育展示体系,每年接待研学人员6万余人次,打造起了“黄河口生态研学”品牌,举办的两届“黄河口国际观鸟季”更使“黄河口鸟浪”精彩出圈。此外,保护区组建“守护母亲河 志汇黄河口”志愿服务联盟,吸引500余人参与黄河口国家公园生态保护,通过落实生态捕捞与生态化生产管理制度,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社会民生的协调统一。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