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企业家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六)聊城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专场,介绍相关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充分发挥产业链牵头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完善产业培育机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逐步构建起以新型电子材料为引领,芯片配套设备、计算机制造加速发展的产业格局;2024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上企业达33家,营收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立足聊城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大高精度电子用铜箔、铝箔、化学材料研发力度。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引入德绘信息技术、浪潮智水数科等浪潮系企业落地,构建起从软件研发、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供给,到数据安全服务的矩阵,形成“引进一个龙头、带动一串产业”的集聚效应。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创新平台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莱柯智能机器人、三木众合信息科技成功入选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创新产品迭代步伐加快,阿法龙标准化云镜系统入选省元宇宙创新“名品”。
聊城市将加强统筹协调,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与产业基础,高标准编制“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形成“规划引领、专班推进、部门协作”发展合力。扩大有效投资,围绕重点领域加强项目谋划,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接续建设的良好态势。加大招引力度,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补齐产业链短板;瞄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布局一批前沿技术赋能项目,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构建优良生态,鼓励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及时总结推广产业发展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聊城市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结构持续优化、链条日益完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聚链成群成效显著,构建“双链三区”铜、铝双主导产业链发展格局,“链式”招引云海金属、海亮股份、上海友升等行业领军企业;2024年产业链规上企业68家,实现营收1195.1亿元。竞争优势持续增强,建设国家铜铝冶炼及加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组建聊城市有色金属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培育9个国家级和48个省级创新平台。绿色低碳越发鲜明,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信发集团累计完成碳配额交易总量3573万吨,交易量约占全国5%,获评“中国工业碳达峰领导者企业”“全国碳市场优秀交易实践企业”。
为推动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迈向更高层级,聊城市将加快链群协同构筑产业新高地,围绕“新三样”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做优做强聊城市绿色低碳有色金属材料集群。绿色低碳开辟产业新路径,积极稳妥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推广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水平,推动单位产品碳排放持续下降。数智赋能提升产业新优势,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有色金属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和资源协同配置效率;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有色金属深度融合,打造有色金属常用大模型应用示范样板。
作为全国“钢管之都”、山东黑色金属产业节点城市,聊城市依托产业基础,形成高端精品钢管、特种钢板精深加工、钢结构及交通设施制造、废旧钢铁循环利用四大特色集群。2024年1—12月全市206家规上企业实现营收699.9亿元,利润36.1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320.65亿元,同比增长10.1%;利润总额10.45亿元,同比增长91.7%。2024年举办第二届中国钢管产业峰会等高端活动,赴京津冀等地招商,引进年产50万吨连续热镀铝锌镁板项目、年产31万吨热镀铝锌硅板材项目等7个实施类项目,目前项目投资进度达138.1%,构建了“链主引领+配套协同”的格局,带动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
聊城市将持续提升梯度培育产业能级,打造优势集群,推动无缝钢管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专用管材升级,钢板向汽车轻量化、新能源用高强钢及功能涂层板延伸。靶向招引链主企业,构建梯级格局,强化本地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整合中小微企业资源,集中招引高端特种钢管、汽车高强钢等紧缺项目,形成“龙头带动、骨干支撑、中小配套”的梯级矩阵。聚力创新赋能,突破精深加工瓶颈,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节能减排热工设备等延链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深化品牌建设,扩大全球影响,培育“聊城高端无缝管”等特色子品牌,借力国际展会及“一带一路”商会渠道,组织企业参与精准采购与产能合作,提升“聊城制造”品牌溢价与市场竞争力。(于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