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央政法委在京发布2025年第二、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由山东承派的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军桥上榜。
这位在异国他乡为拯救当地落水民众而献出生命的医者,以38岁的壮烈青春,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写下了最滚烫的注脚。
初心:
植根齐鲁的医者仁心
“乐道济世”,是张军桥母校潍坊医学院(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的校训,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
1987年出生于昌乐县鄌郚镇丁家庄村的张军桥,爷爷与父亲都是教师,家教注重“助人为乐”。2004年考入医学院后,这份善良便在专业土壤中生根发芽。
他学习中带有“钻劲儿”,反复推敲临床细节,将对生命的敬畏化为学习动力;他为人真诚朴实,乐于助人,是同学们口中“班集体的热心人”。
2009年7月,张军桥成为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的一名医生。他认真勤恳,牢记救死扶伤的初心,迅速成长为科室骨干,主持参与多项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身兼美国心脏协会导师、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等多职。
工作之余,他“凡事冲在前面”,是下乡义诊活动中“最早报名的那个”;新冠疫情暴发后,他作为山东省第十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于2020年2月13日毅然奔赴黄冈;援鄂归来,张军桥于2020年6月带着自费购买的人体模拟器具,走进潍坊人民广场,“摆摊”传授心肺复苏术,成了市民口口相传的“摆摊医生”;他发起“心跳行动”,组建志愿服务队,在学校和医院支持下,“心跳行动”体验中心成立,400多场公益科普活动遍访校园、企业、社区。
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逆行与奉献,写下了清晰的注脚。
大爱:连接中非的友谊桥梁
2024年1月,如同四年前奔赴湖北一样,张军桥再次说服家人,肩负起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的重任,远赴非洲。
在穆希比利国家医院,他意识到“必须带人,必须留下东西”。他积极推动“造血式援助”,组织多场麻醉技术专项培训,手把手教当地医生掌握可视化气道管理、超声神经阻滞等先进技术。他自费购买医疗物资,联系国内单位捐赠价值十余万元的可视喉镜,成功填补受援医院十余项技术空白。
不仅如此,他还将“心跳行动”带到了非洲,多次为中资企业员工进行急救讲座。一次义诊中,医疗队免费救治了8岁先天性脐疝患儿路易斯,张军桥应孩子母亲请求,为他取了个中国名字“齐鲁”。
在中坦建交60周年招待会上,他动情地说:“中国医生救死扶伤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这也是我们到非洲来的意义,这更是我们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所在。”
永续:倒下的是躯体,树起的是丰碑
2025年6月15日下午,坦桑尼亚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市海域,张军桥为营救一名当地落水民众不幸溺水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8岁。
张军桥的突然离去,让无数人痛惜。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岳增勇泣不成声:“军桥是好样的!他能作出这样的壮举,我一点都不意外。但是他出了这种意外,就让人太心疼了!”
穆希比利国家医院麻醉科主任丹尼尔·穆努比动情地说:“他是一座桥,连接了两国医生之间的知识、责任和感情。”
他留下的,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为之付出生命的“心跳行动”,也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推广,300多名医务工作者接过了接力棒。
他的大学同学和同事姚福旺说:“桥哥走了,‘心跳’不能停下。这也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张军桥以生命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倒下的是躯体,树起的是丰碑。这位来自齐鲁大地的医生,用他38岁的生命,架起了一座通往人心、连接中非的生命之桥。(记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