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满仓、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多年来,山东聊城作为产粮大市,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稳居全省前列,有“鲁西粮仓”之称。眼下正值玉米收获的关键时期,聊城却遭遇罕见的连绵阴雨天气,给秋粮归仓带来严峻挑战。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秋收一刻不等人。聊城各县市区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多措并举保秋收。一场“抢”在雨时、“烘”走潮气的秋收保卫战正在鲁西大地上演。
10月11日,在东阿县鑫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台日烘干粮300吨和四台日烘干粮80吨的烘干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合作社负责人于茂新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玉米四千余亩,目前已收割大半,但还有三百多亩玉米泡在地里,“连续降雨导致玉米地积水严重,轮式收割机根本下不了地。”不过,合作社已经协调了三台履带式收割机,待雨停后作业。
天刚蒙蒙亮,两台履带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已经驶入阳谷县阎楼镇张岩寨村。“我们多‘抢’一亩,乡亲们的损失就少一分。”张岩寨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叮嘱农机手。
面对农户“抢秋”的急切需求,阳谷县在原有10台履带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又紧急从外地借调,目前已累计投入履带式玉米联合收割机37台。
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玉米收获后含水量较高,如不及时烘干,易引发霉变、发芽,将直接威胁粮食品质与农民收益。各县市区全力与时间赛跑,加快玉米烘干进度,为秋粮安全归仓筑牢防线。
在东昌府区,24台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2400余吨。为高效推进烘干工作,东昌府区建立实时更新的“烘干资源台账”。针对部分乡镇需求突增、设备满负荷运转的情况,采取及时调配移动式烘干设备、共享烘干时段等方式,缓解局部压力。同时,积极推动“烘干+收购+储存”一体化服务,指导烘干点与粮食收购企业、仓储单位对接,减少转运环节,降低产后损失。
阳谷县为新抢收的玉米开辟烘干“绿色通道”,全县14个烘干服务点24台烘干设备全力运转,日烘干能力达3400吨,基本形成“地里抢得出来、仓里烘得进去”的全链条抢收保障体系。
在冠县谷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伴着3台大型烘干机的“嗡嗡”作响,湿玉米经过清理、烘干、冷却等工序,“摇身一变”成为颗粒饱满、水分达标的干玉米,随即转入标准化仓库储存。“我们合作社的烘干机全部连轴转,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户烘干玉米,减轻农户的损失。”合作社负责人陈树行说。
冠县紧急启动秋收应急保障机制,建立设备台账,点对点调度,让烘干资源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全县55台烘干设备24小时“抢烘”不停机,日烘干能力达5459吨。
抢收、抢烘中也有高科技的身影。在临清市戴湾镇康百捷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一辆辆农用车进进出出,厂区内烘干设备运转声不绝于耳。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粮食智能脱水预处理系列设备,拥有先进的二次烘干技术,能精准将玉米水分从35%的高位降至安全阈值,有效抑制霉变。同时,配备的63立方大容量备料仓,一次性可上料35吨,基本满足高峰期作业需求。
在加强玉米烘干的同时,公共晾晒空间的开拓也很重要。临清市老赵庄镇充分挖掘潜力,将辖区各村广场、学校操场、闲置厂房等场地充分利用起来;八岔路镇开放全镇公共场所作为临时晾晒点,同时组织秋收志愿服务队,采用“人工+机械”的方式确保“颗粒归仓”。截至目前,临清共设立33个粮食烘干服务点,开辟508处玉米晾晒公共区域,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利益与国家粮食安全。
(通讯员 程源 李爱明 王科科 刘守广 杨强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