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四五”以来,山东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成立省委科技委并率先正式运行;每年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全面加强科技工作统筹谋划;省级创新发展资金连续保持高强度投入,2024年达到145.2亿元;围绕人工智能、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脑机接口等13个重点产业,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化运行;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量达到36家;全省建有省实验室11家、省重点实验室328家,企业参与比例由40.9%提升至95%,重大平台与产业发展融合得越来越紧密。精准实施60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28个科技示范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累计发布“山东好成果”123项,例如,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全球运力最强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高强高模碳纤维材料打破国外垄断。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承担,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搭建“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以“科技增信”方式变企业“科技报表”为“财务报表”,现已进驻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金融机构165家,帮助3155家企业获得“无担保无抵押”融资164.71亿元,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扩大“拨投贷”联动、“先投后股”试点,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印发《关于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及中试装置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统筹各类资源,打造大型科研仪器网上商城;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工程,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30个特色化示范场景,推动200个新技术新产品首试首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制订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方案、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遴选22家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建成运营山东科技大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山东科技大市场利用平台优势,突出“聚资源、搭平台、搞活动、优服务”功能,构建起了一个“资源汇聚-精准对接-金融赋能-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金融生态、开放生态、研发生态、文化生态等8个方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并制定《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等4个配套文件,全面营造“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持续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探索实施有组织科研、非共识项目筛选、“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为项目精准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持“谁用谁评价,干什么评什么”,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开发科技人才数据库,2024年以来开展人才交流活动72场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记者 刘笑笑 田汝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