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脊梁”挺立,“未来新枝”繁茂-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15 09:59:33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工业脊梁”挺立,“未来新枝”繁茂

字体: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期间,山东自觉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先行先试:人工智能模型揭开钢铁高炉“黑箱”,风机叶片转动中送来海上清洁电流,黄海之滨百余颗卫星先后开启太空征途……

  以传统产业为主攻方向,山东推动数智技术深度嵌入转型升级全过程各环节,全面释放数实融合效能,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等均居全国前列。今年,山东进一步聚焦化工、铝业、钢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13个重点领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累计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家,打造AI赋能、数据驱动的“产业大脑”112个、“晨星工厂”5657家,走出融合赋能的新路子。

  紧跟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机遇,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级行动,累计争取工信领域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41.1亿元,争创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3个,省级层面用好设备奖补、贴息资金等支持政策,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年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今年上半年完成近9000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超时序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

  山东稳妥有序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炼化等领域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梯度培育体系,累计认定国家绿色工厂465家、绿色工业园区41个,省级绿色工厂580家、绿色工业园区60个,绿色制造载体不断壮大。“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7%,绿色低碳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

  传统产业巩固塑强的同时,“十四五”期间,山东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快布局新兴未来产业,出台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指导性文件,实施集成电路、元宇宙等支持政策,集中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树起山东产业新形象。

  以建设济南—青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山东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引领与场景应用驱动协同推进模式。今年,举办全国首场“生成式人工智能+制造”供需对接活动,出台大模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赋能应用和产业发展均快速提升,浪潮海若大模型以93.7%的准确率斩获QASC挑战赛榜首并刷新世界纪录,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650亿元、增速超40%,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赋能实体经济成效显著。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2020年山东省营收3676.3亿元,去年则达到7355.8亿元,规模实现翻倍;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位,营收接近4000亿元,增长31.1%、高于全国21.7个百分点。各领域呈现多点开花局面,比如,集成电路构建起全产业链布局,数字终端、先进计算等形成领先优势,海尔大型家电、海信电视机、浪潮服务器、歌尔高端虚拟现实头显和微型扬声器等市场份额均居全球前列。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脊梁”,也是山东持续紧抓、布局前沿的重点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期间招引落地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车企,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的21.8万辆增至2024年的80.9万辆,年均增长54.7%;机器人产业,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发展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船舶产业,在巩固做强海运船舶基础上,大抓内河新能源船舶,开创标准化建造模式,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动力船舶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2项指标,分别占全行业的近7成和6成。

  商业航天方面,山东发挥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优势,建成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工程船,累计实施20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30颗卫星送入太空。山东提出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同时,大力培育低空经济,加快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推介全省低空领域重点产品50个和典型应用场景30个,打造了一批低空经济新标杆。(记者 付玉婷)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