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如幕,连绵不绝。一场罕见的持续阴雨笼罩齐鲁大地,创下自1951年以来同期降雨量的最高纪录。“雨再这么下,玉米就要烂在地里了”,成为这段时间许多农民最揪心的叹息。田间地头,积水成洼,泥泞不堪,丰收在望的“金果果”能否顺利归仓,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面对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金穗保卫战”,济南各地闻“汛”而动,迅速打响了一场秋粮保卫战。从农田到粮仓,从政府到农户,从机械轰鸣到人力接续,一场全民动员、众志成城的“护粮网络”全面铺开……
排涝!与积水赛跑的清渠行动
持续强降雨导致田间积水严重,排水成为抢收的第一步。
在章丘区绣惠街道,雨幕中的田野上,随处可见村民们披着雨衣、手持铁锹忙碌的身影。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里行进。清沟排水、疏通渠系,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在连绵阴雨中显得尤为艰难。一位正在清理沟渠的老农说,“多排一方水,就多一分下地的希望,多一分归仓的可能。”
平阴县锦水街道则启动了专业的排水工程。随着凌庄草山洼排水站全面投入应急排水工作,大功率排水泵同时运转,轰鸣声昼夜不息。此次行动覆盖子顺洼周边11个村,每小时排水量达2200立方米,24小时不停运转。“保障农机能顺利进田,是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站长赵民祥语气坚定。
商河县的排水战役同样激烈。县里统筹水务部门与12个街镇的力量,全力推进排水排涝。在玉皇庙镇,30台套机械同时作业,疏通排水沟60余处;怀仁镇付家庙村、储家村等村,通过铺设排水管道、启用挖掘机清理沟渠等方式加快排出积水;龙桑寺镇史家庙干渠及时开闸放水,为农机进地作业扫清障碍。截至10月12日,全县统计积水面积8010余亩,完成排水4270亩。这些数字背后,是数百名工作人员日夜奋战的成果。
夜幕降临,许多排水点仍然灯火通明。积水不退,战斗不止。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每一寸土地的“解放”,都意味着离丰收更近一步。
工作人员检查农机设备情况。(杜娜 摄)
抢收!泥泞中的“铁甲战队”
即便排水到位,持续不断的降雨仍使大部分农田土壤湿度超标。黏稠的褐色泥土像融化的“胶水”,牢牢吸附着农机的轮胎,让传统轮式收割机寸步难行。通过能力强、适宜湿涝地块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成为抢收战场上的“希望之星”。
在钢城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动员了全区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抢收作业,同时提前准备外来农机的服务保障工作。”一位在辛庄街道西照临村核查农机情况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履带式收割机不足的情况,该区还与周边区县联动,开展了跨区作业调配。
同样的攻坚场景在章丘区绣惠街道上演。国庆中秋假期前,街道未雨绸缪,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引导群众抢收抢种,成功收获1万余亩,为应对后续降雨抢收争取了主动。但随着雨情持续,秋收压力骤增。街道各包村工作组闻令而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玉米倒伏、田地积水、机械缺口等具体情况。
“必须尽快增加履带式收割机!”街道农业办公室内,电话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忙着联系周边区县的农机合作社,协调机械支援。通过有效动员,境内适用的履带式收割机从最初的3台快速增加至20台。这些“铁甲勇士”冒着雨、碾着泥,在湿滑的田埂上硬是“轧”出一条条“金色通道”。每台机器每天能够收获80-100亩玉米,极大地提升了抢收效率。
在平阴县锦水街道,5台履带式收割机同样在与泥泞搏斗。下盆王村的村民聂春兰站在地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机器把玉米一穗穗“吞”进去,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总算盼来了履带式收割机,趁着不下雨,把4亩玉米都收完,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技术专家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杜娜 摄)
履带式收割机在田间作业。(闫旭 摄)
抢烘!昼夜不停的“保粮热浪”
收获只是第一步,如何防止湿粮霉变,是摆在眼前的又一场硬仗。今年雨水格外多,新收获的玉米水分普遍可达38%以上,而安全储存的水分必须控制在14%以下,这中间的差距,全靠烘干设备来弥补。
聂春兰收割后的湿玉米,就直接被运到了阮二庄家庭农场烘干基地。在那里,一座高达20米的循环式高温烘干塔正全力运转,轰鸣声震耳欲聋。负责人丁海军踩着基地里略显泥泞的地面,指着身后的烘干塔说,受持续阴雨影响,农户自晒粮食困难,农场开展烘干服务后,每天前来送粮的农户络绎不绝。因为玉米湿度越高,烘干成本越高,烘干塔里的热风温度要控制在135℃左右,持续烘干8-9个小时才能把玉米烘干,自10月初降雨增多以来,机器已经连续运转了4天。“现在是关键时刻,这台烘干塔停一分钟,就可能多一吨粮食发霉,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丁海军说,为了保障烘干效率,他们昼夜不停,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设备运转情况。截至目前,锦水街道阮二庄家庭农场已累计烘干湿粮超400吨,帮助100多个农户解决了粮食晾晒难题。
商河县瑞泰家庭农场的烘干设备也在满负荷运转。贾庄镇西王村的村民王以亮,正守在旁边等待玉米脱水,“我种了2000多亩玉米,近来天天忙着烘干。”同样守在烘干机旁的农场负责人曲来国告诉记者,当前正值秋收关键期,“我们的设备24小时连轴转,日烘干近90吨,一分钟都不敢停。”据了解,10月以来,商河县全县48台(套)烘干机持续运转,已累计烘干玉米超1.47万吨。
同样的“保粮热浪”在济阳区的永盛家庭农场翻滚。一辆辆大车正将满载的玉米送到农场。脱粒后的玉米被送入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循环式烘干塔。这个烘干塔日处理能力达240吨,已收储6000多吨玉米。负责人崔乐海介绍,今年烘干作业比往年提前了五天,除了提供烘干服务,永盛家庭农场还推出“烘干+收购”一条龙服务。不少农户选择将新收的玉米直接卖给农场。“含水量每升降一个百分点,每斤的收购价格相应升降一分钱。农户如果有需要,农场还可以提供运输服务。”
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介绍,当地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农业企业提供烘干服务,并为其提供相关补贴。该负责人透露,“目前,济阳区56.47万亩玉米已收获近半,全区22台烘干设备每天烘干可达1370吨。”
热风滚滚,烘出的是粮食的安全,更是农民的心安。每一个烘干点都是一个不眠的战场,在这里,时间以小时计算,效率以吨位衡量,而胜利的标准,就是每一粒粮食都能安全入库。
商河县瑞泰家庭农场内,烘干设备正满负荷运转。(高鲁健 摄)
济南市济阳区永盛家庭农场进行脱粒烘干作业。(张群 摄)
协同!全民动员的“护粮网络”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粮袋子”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
市级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对已收获玉米进行科学晾晒及储存,对粮食烘干设备与履带式收割机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核查,实地查看农机储备、玉米晾晒情况、玉米成熟度及土壤墒情情况,为后续抢收行动定策支招。一位正在田间指导的农技专家说,“从收割到烘干,从储存到运输,每个细节都关系到最终的收成。”
各区县也不断调度农机、提供技术指导。仅商河便统筹了2124台玉米收获机,累计投入1744台(次),并调配96台(次)履带式收割机应对泥泞地块,日最大作业量可达10.23万亩。其中,贾庄镇为移动式烘干机开展“气改油”技术指导,日烘干能力达20吨,极大地提升应急烘干能力。
在钢城区的丘陵地上,“大户牵头+散户协同”“农机互助+人力补充”蔚然成风。对丘陵地区散户种植片区组织农户人工抢收,对种植大户则利用降雨间歇期组织机械抢收。大家携手对地块分散、农机难以抵达的区域进行攻坚,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亩。一位正在组织抢收的种植大户说,“这个时候,不能再分你的我的,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把粮食安全收回来。”
章丘区绣惠街道的企业、学校、村委大院则纷纷敞开大门,变成临时“粮食周转站”。在众多支援力量中,一个叫云龙机械公司的企业格外亮眼。这个从事烘干设备制造的企业,变身玉米烘干点,刚下生产线的烘干设备,立刻开始“营业”,为群众烘干玉米。企业负责人表示,“看到农民们为晾晒发愁,我们就把厂区对外开放,能帮一点儿是一点儿。”
风雨之中,从政府到农户,从企业到个体,从机械的轰鸣到人力的接力,每一个环节都在为“颗粒归仓”保驾护航。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守护的不仅是粮食,更是来年的希望与生计。
截至10月14日,商河县秋粮作物已收获面积57.63万亩,秋收进度60.87%;钢城区秋粮作物已收获面积4.96万亩,进度83.55%,其中玉米进度95.51%……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雨中跋涉、无数双沾满泥泞的手。
秋雨暂歇,秋种在即。各地已开始调度种子、肥料,开展农资打假行动,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基础。
风雨终将过去,大地终会恢复宁静。但在这场“金穗保卫战”中凝聚起来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将如阳光般穿透阴霾,照亮未来的丰收之路。
农户将准备烘干的玉米运送到烘干点。(冯经伟 摄)
平阴县锦水街道阮二庄家庭农场烘干塔日烘干能力120余吨。(冯经伟 摄)
收获的粮食正在晾晒。(杜娜 摄)
(本报记者 郝倩 张群 高鲁健 冯经伟 闫旭 杜娜 通讯员 周志昊 刘悦 丁维敏 朱乃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