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破立之间重塑产业版图-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0 17:19:20
来源:大众日报

济南市长清区:破立之间重塑产业版图

字体:

  立于济南长清五峰山的聚仙峰顶,五座山峰如五指般环抱,恰似当地精心培育的产业集群。济柴动力崭新的储能车间里,电光闪烁间完成着新能源的“存”与“放”;奥图自动化的实验室中,高分子材料护栏在重击下瞬间复原;艾科达生物的研发中心内,90多名科研人员正为打破进口试剂垄断而日夜攻关……

  五年前,这里还被称为“建筑之乡”,建筑业占比高达24.2%;五年后,这一数字已降至11.7%,取而代之的是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网络视听等新兴产业的拔节生长。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是长清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之问的生动作答,也是一座城区在时代变革中主动突围的生动实践。

  老树新枝:

  传统产业的“基因重组”

  传统不等于落后,关键在于能否注入新质生产力的基因。在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柴动力”)的生产线上,这个道理得到了完美诠释。

  2022年,济柴动力的新能源业务产值还不到1亿元;而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就飙升至近11亿元,签约额突破18亿元。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企业对“工业充电宝”——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精准布局。在新疆喀什,济柴动力提供的125兆瓦/500兆瓦时储能系统正将戈壁滩上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稳定绿电;在辽河油田,首个100%“济柴造”的光储充微网项目成功并网,配套的EMS能源管理云平台实现对光伏、储能、充电桩的整体监控。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家百年老店还与华为合作,在山东大学旁建起了拥有超充桩的充电站,实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成为其布局新业态的重要一步。今年8月28日,喜讯再传,由济柴动力、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的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双方将联手打造行业领先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产业链。

  同样实现“基因重组”的还有奥图自动化。当3吨重的叉车猛撞向新研发的高分子材料护栏却毫发无损时,现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撼。这款“不怕撞”的护栏,虽然生产成本高于传统钢材,但因极其耐用,使用成本反而大幅降低,上市一年就创造上千万元产值。在“老本行”冲压领域,奥图的热冲压高强钢自动化产线年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成为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核心供应商。其自主研发的高速单臂冲压机器人,生产节拍达每分钟15次,比国际巨头ABB、KUKA的速度还要快30%以上,成为国产智能制造装备的骄傲。

  企业的蜕变,是长清传统产业整体升级的缩影。国舜集团打造的“零碳小屋”曾服务“科技冬奥”;北辰集团依托自主创新,连续获评济南市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济南重点实验室;恒誉环保凭借核心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环保装备的国际化输出……

  五年来,长清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7.9%和28.9%,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9%提升至23.2%。在制造业的“老树”上,新质生产力正催生出一簇簇生机勃勃的“新枝”。

  新竹破土:

  新兴产业的“生态营造”

  如果说传统企业的转型是“老树新枝”,那么新兴产业的培育则是“新竹破土”,需要精心营造适宜的生态。

  在山东艾科达生物的实验室里,60多名研发人员正在为打破进口试剂垄断而埋头攻关。这家成立仅8年的企业,已取得产品注册证及相关许可证55项,去年有4万盒试剂走进全国各大医院,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

  在长清大学城,已构建起“一核多园”的产业布局,除了清影基地,山影(长清)城市电影制片厂也在紧锣密鼓地选址筹建中,未来计划打造“十分钟食宿旅生态圈”——剧组在基地拍戏,十分钟内就能找到宿舍、餐厅、便利店,极大地提升拍摄效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长清区注册网络视听相关企业已接近350家,2024年全区网络视听产业总产值约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4家,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加速形成。

  这些“新竹”的破土而出,离不开长清精心构建的创新生态。面对大学城12所高校近20万名师生的科教“富矿”,长清组建“基业长青”股权投资基金,像专业的“风险投资人”一样精准投向优质项目。细胞与基因药谷11.6万平方米GMP车间拔地而起,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新质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快建设,吸引葆正医药等17个优质项目落户。五年间,长清高新技术企业从110家增长至超过2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72家。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新兴产业正在形成集群效应。在经开区,国舜集团的“5G低碳智慧工厂”成为行业标杆;在创新谷,聚力维度等十余家网络视听企业签约入驻;在农高区,舜丰生物的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填补国内产业空白,吸引上下游企业“跟风”前来。一个个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构建起长清新兴产业的“热带雨林”。

  系统重构:

  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

  长清的产业变革,不是个别企业的单兵突进,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重构。这种重构,体现在发展战略、营商环境和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

  在顶层设计上,长清区展现出难得的战略定力。从“项目突破年”到“深化年”,再到“提升年”,全区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机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从土地清表到开工仅用15天,成为全市“开工许可一件事”的典范;双典医疗实现“3月签约、5月开工、10月封顶”的“长清速度”。五年来,全区实施重点项目超700个,完成投资逾千亿元,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营商环境领域。长清深谙,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制度土壤。“开工许可一件事”“园区事园区办”等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清务员”“谷小二”等服务品牌让企业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帮代办团队年均服务超8000件次,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超90%。与此同时,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余额增长至251亿元,增幅达9.4%。

  在服务体系方面,长清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链式招引”的创新模式。成立济南经济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推动117家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260项;搭建高校科研成果、企业技术需求双向平台,近两年来发布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各突破百项;打造百家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输送综合管理、高技能人才1800余人。这套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让长清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发展答卷:

  五年蜕变的“硬核数据”

  五年的系统重构,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答卷。

  在经济增长方面,长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26.6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65亿元。更可贵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长清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增长9.5%,显示出产业转型的韧性和活力。

  在结构优化方面,长清实现了从“建筑业一业独大”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历史性转变。第三产业占比从2022年的44.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6.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从0.1%大幅提升至3.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从0.8%提升至2.6%。“四新”经济投资占比五年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经济“含新量”持续提升。

  在企业培育方面,长清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百家,86家企业的287个工业产品上榜济南市优势工业产品目录。这些企业成为长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创新投入方面,长清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增速达5.7%。五年累计建成5G基站2837个,打造“晨星工厂”35家,国舜“5G低碳智慧工厂”、沃德“5G数字化工厂”入选济南市5G全连接工厂项目。创新正成为驱动长清发展的最强引擎。

  从济柴动力的储能设备到奥图的智能机器人,从艾科达的诊断试剂到新视觉的影视特效,长清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份关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答卷。这部在破立之间奋力转型、重塑产业山河的历史,正是长清向“新”最生动的注脚。这份答卷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抛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立足实际培育新兴产业生态;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如今的长清,四大片区建设全面推进,高铁片区产城融合加速落地,中川湾片区打造城市“新客厅”,农批市场片区构建区域性物流枢纽,大学园片区深化校地融合。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新起点,在这片热土上,“向新”生长的种子已破土而出,未来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