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收快递总怕地址不准,现在村里路牌清清楚楚,一说孝贤街中段,快递员准能找到。”在淄川区昆仑镇石牛埠村,村民陆家旭指着家门口崭新的蓝色路牌,笑着向记者介绍。这小小的路牌,正是淄川区推进地名服务赋能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以地名“生态化”管理为抓手,将方寸地名与城乡建设、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深度绑定。如今,这里不仅有了“翰墨街”“圣松路”等充满文化气息的新路名,更让地名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激活文旅消费、畅通物流网络的“隐形桥梁”。淄川区也因此被确定为全省“乡村著名邮路畅通”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单位,《淄川构建“四位一体”生态管理体系》获评全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织密管理网
让地名管理有“底子”
为筑牢地名管理根基,淄川区从机制入手,编织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障网络。
淄川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成立由区政府牵头的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道路命名、标志设置等难点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彻底理顺了职能职责。”
同时,区民政部门牵头命名“锦砚路、圣松路”等文化类乡村道路3312条,设置居民住宅区、大型建筑物标志110块;区住建部门同步完成3处住宅区命名;区市政部门在主次干道安装地名标志260块。2024年以来,各镇(街道)新增路街巷标志202块,公安部门补设楼门牌号400余块,形成了“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用好专家库
让地名队伍有“里子”
淄川的每一个老地名都藏着故事,比如寨里镇蓼坞村,“蓼”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坞”指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在古代常指军事上用作防守的土堡、山寨。“蓼坞”作为老地名静静地诉说着齐国边陲要塞的往昔,是齐长城文化带上一个重要的历史印记。
“我们得把这些故事挖出来、传下去。”在淄川区地名专家库座谈会上,82岁的文化学者白富远拿着厚厚的《淄川地名故事》,语气里满是珍视。地名的生命力在于人,淄川区通过“三个参与”网络,汇聚各方力量,让地名保护与传承“活”起来。
据了解,淄川区组建了由14名历史学者、文化专家组成的地名专家库,全程参与《淄川区地名志》编纂、地名采词、储备库建设等工作;邀请政协委员、老干部、乡土文化人才组成“地名文化挖掘队”,深入各村镇搜集整理老地名故事;发动18家社会组织开展“淄川地名诗词征集”活动;组建14支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发放《地名管理条例》1.6万余份、《淄川区地名志》600余册。
拓宽服务路
让地名赋能有“路子”
近日,在黛青山富硒软籽石榴生态园中,总经理张锦超捧起刚摘下的软籽石榴,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过去我们的石榴虽然品质好,但名气一直没打响。自从打上‘黛青山’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标识,培育出我们自己的新品种——黛丹系列后,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片水土孕育的独特风味。”这正是淄川区推动地名与产业融合的成果——让地名从“标识”变成“资源”,真正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淄川区启动地名赋能农产品工程,在126个村培育“黛青山软籽石榴”“蓼坞小米”“池板梨”“马陵白菜”等特色地名产品。以齐长城、潭溪山、齐山等景区为核心,该区将地名标志与古般阳文化、聊斋文化、乡村旅游相结合,设置特色地名标志660余块。这些地名标志不仅指引方向,更成为游客打卡的“文化景点”。
淄川区依托标准化地名,规划“客货邮”专线,建成1处区级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9处镇级服务中心,改造提升100处村级“淄邮之家”。太河镇东同古村果农李楠说:“现在太河镇的水果早上摘,通过客货邮专线,下午就能送到城里。采摘期,果园附近还会设置临时揽收点,水果一摘下来就能送上专车。今年通过‘客货邮’渠道,自家猕猴桃从采摘到送到客户手中平均仅需2天半,运输效率提升了20%以上。”
如今行走淄川,从城区的“般阳路”到乡村的“翰墨街”,从包装上的“黛青山”到景区的“潭溪山路”,一个个地名不仅标注着方位,更承载着文化,连接着产业,传递着乡愁。(记者 董晴晴 通讯员 张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