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小葫芦如何成为国潮文创“顶流”-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1 16:51:14
来源:大众日报

山东聊城:小葫芦如何成为国潮文创“顶流”

字体:

  10月18日,山东聊城水上古城热闹非凡,第十七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在此启幕。全国各地客商携“宝葫芦”同台竞技,老匠人现场展示雕刻绝技,从一两元的把玩件到上万元的艺术珍品应有尽有,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在聊城,葫芦既是“老少通吃”的物件,更是串起种植、加工、销售、文化的全链条产业,给乡亲们带来了实打实的“福禄”。

  小葫芦何以跨越千年成为国潮文创“顶流”?答案不止于自然生长的葫芦藤蔓,更在“种植破局、加工提质、销售拓路、传承焕新、节庆搭台、政府护航”的全产业链上,每一环都浸透着农户汗水、匠人匠心与执政者远见。

  千年传承技艺雕出“宝葫芦”

  东昌府区是“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这里沙质土壤透气,黄河水灌溉,年均1450小时日照,育出“长柄”“扁圆”“亚腰”等20多个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3万亩,占全国的75%,年销售收入突破26亿元,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

  在“中华葫芦第一村”路庄村,葫芦架遍布庭院田间。“葫二代”郝洪乐大学毕业后辞掉外地工作回村种植“天津嘴”葫芦。他专注提纯品种,熬过四五年无收入的“至暗时刻”,如今亩均收入稳定在10万元,葫芦还在生长期就被早早预定。如今,在郝洪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从路庄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返乡,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推动路庄村葫芦产业升级迭代。

  有了好葫芦,如何变“宝贝”?东昌葫芦从“土疙瘩”到“艺术品”,靠的是千年雕刻技艺。

  在闫寺街道非遗传承工作室,摆满了聊城市葫芦文化产业协会会长、非遗传承人王树峰创作的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葫芦作品。王树峰19岁拜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成,他不仅接过了“传帮带”担子,培养出3位市级、5位区级传承人,还在工作室开设免费培训班。为了让技艺更好传承,东昌府区建成5处非遗传习所和1处葫芦非遗工坊,配备专业师资,目前已培养出3300余名本土加工人才,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传承梯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如今在新一代匠人手中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纹饰,还开发出葫芦汽车摆件、葫芦茶叶罐、葫芦养生灸具等实用文创产品,其中“葫芦养生灸具”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健康需求结合,年销量突破5万件。

  线上+线下卖出“金葫芦”

  有了产量,变现还要靠渠道。如今连续举办17届的葫芦文化艺术节,已从最初60家参展商的“地方集市”,成长为1700余个展位、成交额2.9亿元的全国性盛会。此外,聊城市政府还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东昌葫芦先后亮相深圳文博会、上海进博会、巴黎“孔子文化周”等国内外展会。

  东昌府区还积极推动葫芦“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仅在堂邑镇路庄村,就有400多家葫芦网店,打造了“电商集群”,设立12个快递点驻扎,韵达快递日均发货600至1000件;村民转向抖音、快手直播带货,进入电商2.0时代。“90后”路军是其中代表。2019年他从外地返乡种葫芦,2022年试水直播,每晚10点至凌晨1点开播,日流水六七千元,净利润超两千元,而全区像他这样的电商主播有480多位。

  更大的“数字引擎”是海尔卡奥斯葫芦产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整合30余家企业、200余户种植户,在天猫、淘宝开官方店,实现“按需生产”,消费者在平台下单后,订单会直接分配给对应的加工户,再由统一物流发货。仅去年,该平台年销售工艺葫芦超700万个。

  东昌葫芦“开挂”背后,是政府的精准施策。为加速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昌府区成立葫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葫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将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投入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目前正在编制的《东昌府区葫芦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明确了“全国最大葫芦全产业链基地”的目标,计划未来5年将葫芦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推动产业从单一加工向“文创、观赏”多元拓展。

  从田间葫芦架到直播间,从匠人刻刀到海外展厅,这枚载着“福禄”的葫芦,既完成从“篓筐小物”到“文化名片”的蝶变,更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