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宁津县创新监督模式,强化各类监督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紧盯“八小时内外”,全面构筑干部监督管理防线,净化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有效发挥干部监督关口前移、防治“未病”作用。
为延伸“触角”,该县建立“365监督在线”工作机制,强化各类监督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将领导干部行为细分为“八小时之内”履职责任和“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构建全时段立体式大监督体系。“过去,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只有11个部门。我们将成员单位增加到24个,几乎涵盖了领导干部日常全部业务范围,通过各成员单位协同联动,织起一张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监测网。”宁津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马超说。
对干部“八小时之外”行为的规范约束,宁津县围绕工作时间以外遵守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等方面内容,紧盯重要事项、重点场所和关键环节,聚焦“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3个方面列出24条重点监督清单。建立“三圈”负面问题台账,划好“红线”、亮出“底牌”。通过干部“家访”“社区访”等手段,督促干部自觉净化;探索开展“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的“八小时以外”监督模式,不定期走访社区听取意见,鼓励群众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监督举报。宁津县在全县村(社区)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等群体中筛选聘任828名干部作风监督员,实时收集领导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日常遵规守纪、履职尽责、“八小时之外”表现等正负面信息。比如,在干部违规兼职清理过程中,群众反映该县一名干部以其母亲名义加盟经营饭店并事实参与经营,经查属实,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通过拓宽群众监督渠道,提高了监管力度。
在用足用好干部调研、谈心谈话等传统监督方式基础上,宁津县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开设“组e通”干部问题反馈平台,建立健全干部负面信息档案,强化对干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拓宽主管部门、单位党组织、社区、家庭、社会、舆论等6种监督方式,通过直查、交办、联办、移送等途径分类处置。同时,根据问题性质、情节轻重等,综合运用关心关爱、谈话提醒、函询等方式推动整改提升。
宁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光林表示,“365监督在线”工作机制已逐渐成为促进领导干部改进作风的重要手段。为强化结果运用,宁津县将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活动情况纳入巡察范围,作为领导干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等方式督促整改到位;对精神状态不佳、不担当不作为的,进行负向管理,帮助转化提升;对因熟悉领域、特点特长与现岗位不匹配的,调整到合适岗位;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按照规定采取“下”的措施;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相关机关处理。同时,对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并对处置的干部加强跟踪管理。对转变明显、表现优秀的,继续使用;对不思悔改、转变不大的,按规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