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让李白的诗和故事走进现代生活-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0/22 17:16:04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济宁:让李白的诗和故事走进现代生活

字体:

  “戴上3D眼镜,仿佛站在太白楼的朱栏游廊上,李白手持酒杯邀我对诗,身后就是他笔下‘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的任城盛景!”10月18日,在济宁市博物馆(古槐路馆)内,来自菏泽的游客张晓霞在体验过《长安三万里》虚拟现实电影后,指着展墙上《任城县厅壁记》的诗词感叹。这部由李白撰写的名篇,如今不仅是研究唐代济宁的重要文献,更通过科技手段“走进”展陈——游客在与虚拟李白对话时,屏幕会同步浮现文中“东盘琅邪,西控钜野”的地理描述,让千年前的任城风貌与现代体验交织。

  之于李白,济宁是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携妻许氏、女儿平阳迁居任城(今济宁任城区),一住就是23年。在这里,他看着儿子伯禽出生、女儿长大,也经历了妻子离世的悲恸;在这里,他写下多达60首传世诗篇,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也有《任城县厅壁记》里“扶老携幼,尊尊亲亲,千载百年,再复鲁道”的任城风物志——这篇碑文不仅描绘了济宁“万商往来,四海绵历”的繁华,更藏着他对吏治清明、百姓安乐的政治理想。今年以来,济宁持续深挖这份文化家底,用“文旅+演艺+教育”的组合拳,让李白的诗从历史中请出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太白楼脚下的变化,最是直观。除了博物馆的VR体验,太白楼景区“十一”假期推出的《又见太白》实景演出,每晚都能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夜幕下,朱红大门缓缓推开,身着青衫的“李白”手持书卷走出,时而与“杜甫”对坐论诗,时而邀台下观众吟诵《送友人》;当“李白”说出“土俗古远,风流清高”时,楼前的投影还会映出唐代任城的市井画卷。

  文化的传承,终究要落在年轻一代身上。任城区把李白文化搬进了校园,先后推出“‘遇见济宁’李白、杜甫诗歌诵读·少年养志经典伴成长”“运河小诗仙”等特色活动,鼓励全区中小学通过看纪录片、排情景剧、办诵读赛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亲手触摸李白文化的魅力。

  济宁市实验初中的传统文化课上,这样的探索已经成为常态。语文教师李月、喻冉把《任城县厅壁记》改编成课本剧,学生们穿着唐代服饰,有的扮演伏案写碑文的李白,有的扮演送笔墨的书童,还用心做了“石桥”“香阁”等简易道具,还原出诗中“石桥横波”的景致。“以前背古诗总觉得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排完剧才知道,李白很多诗就是写的咱任城当年的样子!”初三(五)班学生李子尧参演后,还主动查阅李白在济宁的故事,成了班里的“李白文化小讲解员”。在今年的首届济宁市任城区中小学生诗词大赛上,区内有2082名中小学生积极报名参赛,最终评选出12个优秀节目、20名优秀个人,“诗意任城”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从任城的校园课堂,到济宁的大街小巷,李白文化的“活态传承”还在不断延伸。太白湖新区打造的“太小白”文创IP,推出了印着李白诗句的书签、玩偶、笔记本,今年来销售额屡屡攀升;兖州区兴隆文化园的“国庆奇妙夜”活动,把舞台搬到水面上,实景演绎“李杜相会”的历史故事,搭配古风舞蹈和《将进酒》的吟唱,营造出“抬手是画,低眉是诗”的意境;而曲阜市的石门山,带着李白“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余韵,已然蜕变为中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喜迎八方客。

  “李白把最珍贵的23年留在了济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的诗、他的故事,不只躺在书里,更融进日常的烟火气。”济宁市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表示。如今走在济宁街头,或许会在博物馆里遇见“李白”对诗,或许会在校园里看孩子演李杜故事,或许会在文创店里拿起印着诗句的小物件——千年前的诗韵,正以这样鲜活的方式,在济宁续写着新的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