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镌刻四十载 山东博士后制度绘就人才驱动新格局-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0/24 10:49:07
来源:山东省人社厅

数字镌刻四十载 山东博士后制度绘就人才驱动新格局

字体:

  从1985年国家博士后制度确立,到2025年全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之际形成全方位发展格局,山东始终将博士后事业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十年间,齐鲁大地以制度为基、数字为证,在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创新转化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平台建设上看,博士后载体平台数量从1998年仅有4个,到20年时间增长至534个,再到如今40年时间累计设立1334个,居全国前列;人数规模上,在站博士后于2025年10月历史性突破10000人,入站人数也先后从5000、10000升至20000名;成果转化上,230余个创业项目落地、1234项科研成果转化、授权或受理专利5120项,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超535亿元。

 政策筑基,推动实现历史性跨越

  科研平台达1334个、累计招收博士后超2.2万人、成果转化效益突破535亿元,一组组数据最能说明制度带来的改变——

  2024年,山东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博士后工作会议,将博士后工作纳入山东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这一标志性举措背后,是50余个配套制度文件的坚实支撑。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措施》到《山东省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再到《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山东构建起“人员+平台+基金+项目”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实现“引、育、留、用、服”各环节政策全覆盖。

  山东创新实施“先设岗、再引才”模式。2025年推出的全球招募计划提供岗位超5300个,较上年增长36.2%。岗位设置紧扣“十强”产业需求,其中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需求达450余个,占比8.4%,创历史新高。在引才政策的持续加持下,山东博士后招收人数呈阶梯式跃升,累计招收人数超2.2万人,在站人数首次突破10000人。

  山东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设立博士后科学基金,构建普惠与精准结合的资助体系,“十四五”期间累计遴选博新人才285名,资助创新项目1288个。

  平台支撑,让人才培育“满园春色”

  平台是人才创新的舞台,四十年间,山东博士后科研力量以1334个平台组成的创新网络,成为链接教育、科技、产业的重要纽带,博士后人才培育真正实现了从“破冰起航”到“满园春色”。

  回溯1988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国内首批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山东博士后事业的“拓荒者”。如今山东博士后载体平台版图,更显“百花齐放”之态。16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2个科研工作站、684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设站数量稳居全国前列。这一数字背后是精准的布局智慧,流动站实现14个学科门类、82个一级学科全覆盖,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实现16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门类“三个全覆盖”。

  “搭桥梁、筑品牌、强保障”,博士后交流平台的纽带作用不断强化。山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基地)稳定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博聚齐鲁 智惠未来”这一品牌活动放大效应,累计邀请1300余位博士后、300余位专家、13.78万人参加,实现人才智力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

  创新赋能,成果转化升级“点石成金”

  自2019年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以来,山东连续6年累计吸引30多个国家的5500多个团队参赛,创造产值超130亿元。2023年承办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山东参赛选手斩获11个金奖、16个银奖、29个铜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在赛事带动下,博士后创业项目落地成效显著,引进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科小企业64家、瞪羚及专精特新企业23家,年税收超8000万元。

  在学术中是尖兵,在成果转化上同样劈波斩浪,山东博士后科研创新创业成果实现量级增长,正以“点石成金”之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硬核动能”。“十四五”期间,山东全省博士后在站期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8473项,出版论著316部,发表论文16196篇,授权或受理专利5120项——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创新智慧的“厚积薄发”。1234项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超535亿元,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重点领域,博士后团队参与的项目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彰显了青年人才的创造价值。

  从50余个制度文件到1334个创新平台,从2.2万人才集聚到535亿元成果效益,山东博士后制度的每一组数字变化,都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注脚。(李慧 张辰 陈祥)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