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博山区围绕“助企纾困·创新提升”主线,通过精准服务、协同创新、人才赋能等举措,让“创新”从口号转化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硬支撑”,让老工业基地以科技为翼在高质量发展新蓝海中破浪前行。
精准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博山区将培育科技型企业当作推动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于是,一场以“分层培育、靶向培养”为策略的行动在这片土地上全面而有序地展开。
一方面,博山区精准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健康医药等重点领域,精心筛选出17家科技领航企业,针对每一家企业,都进行了“一企一策”的精准画像和动态培育,为其量身定制专属的创新能力提升建议书。另一方面,博山区积极联动发改、科技、工信、商务、金融等多个部门,全面梳理出136项“对上争取”事项清单。截至目前,已组织申报63项,获批32项,政策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加速流向企业。
到目前为止,通过梳理研发投入补助、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等7项普惠性政策“工具包”,已精确地推送给236家规上企业和2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申请总额达到1.3915亿元。
创新驱动: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
“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此,博山区把科技项目储备和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目前项目储备库里,38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蓄势待发。
针对省、市科技政策导向,工作专班动态研判、精准策划、提前储备。山博电机的“高精密微特型电机”、山东华成中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的“高速齿轮箱”、淄博康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高性能血液灌流器”……多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正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创新平台建设在博山区加速铺开。淄博艾杰旭刚玉材料有限公司、山博电机、淄博康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淄博万杰制药有限公司、淄博真空设备厂有限公司5家企业相继获得淄博市重点实验室的批准,成为创新要素汇聚的“磁场”。
“我们不仅要建平台,更要让平台活起来。”博山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博山区科学技术局主动对接专家资源,为企业项目提供“一对一”辅导,提前介入、全程服务。今年,区内共有29个科技项目完成申报,其中山东北方滨海机器有限公司、山东邦德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淄博艾杰旭刚玉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重点项目成功获得省级计划的批准。
搭桥引智:从“零星对接”到“系统引智”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已成为博山区创新生态的鲜明特征。近年来,博山区科学技术局主动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让创新从“少数企业专利”成为制造业共同“底色”。
山东华成中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的“高负压高效率特大抽气量水环真空泵”项目获202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约8000万元。
同样的故事,也在淄博华舜耐腐蚀真空泵有限公司上演。该公司与山东大学专家合作“纤维增强转子水轮机”项目,正稳步进军波浪能发电领域。
在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博山更是构建起“资源引进——成果落地”的高效路径:山东华成中德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联合研发的齿轮箱故障预警系统,推动传统设备实现智能化运维;淄博康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引入青岛大学血液净化吸附微球技术,助力医疗器械高端化升级;山东鲁耐窑业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武汉科技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开发的高性能耐火材料,为新能源装备耐高温部件等战略领域提供关键支撑。
事实证明,创新不是几个企业的专利,而是博山区制造业共同的“底色”。
在这场实践中,政府部门不是“发布通知”的机关,而是“冲在一线”的同行者——他们走进厂房看设备,去实验室听汇报,与企业并肩作战,用行动诠释“服务型科技治理”的博山模式,“博山制造”也因此在以科技之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张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