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高端齿轮与精密轴承有序下线;智慧研发中心内,技术团队攻坚核心工艺难题;协同服务平台上,企业需求与资源高效对接……走进山东肥城经开区泉利国际汽配产业园,一幅“智造引领、生态共生”的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充满活力的产业高地,正以清晰的产业定位、完善的配套体系和强劲的创新动能,成为肥城经开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为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优渥生态让企业“轻装上阵”
“园区道路平整、水电通达,连手续办理都有专人‘一对一’指导,政策咨询也能得到及时解答,这样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只管安心搞生产。”山东恒义轴承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徐国防的话语,道出了企业扎根于此的十足底气,也折射出肥城经开区营商环境的温度与厚度。
营商环境的竞争,早已从单一的政策优惠转向全链条的生态比拼。肥城经开区摒弃过去“广撒网”式的招商模式,以“精培育”的智慧重塑营商服务新范式。今年以来,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核心目标,肥城经开区锚定“生产销售在肥城、产品宣传在济南、客户服务在全球”的战略定位,将泉利国际汽配产业园打造成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全力向着省内规模领先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迈进。
“我们要让企业‘拎包入驻’,更要让企业‘轻装上阵’。”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行动指南,从项目洽谈、落地到建设、投产,全程实行“一贯制服务”,不仅包办手续代办,更确保优惠政策“精准滴灌”,让企业第一时间享受到政策红利。
如果说政策红利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那么完善的配套设施就是产业集群壮大的“坚实根基”。为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一座集高端住宿、餐饮接待于一体的泉利国际酒店拔地而起,成为肥城南部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综合性服务地标,为企业商务活动和人才交流搭建起坚实桥梁。硬件设施的持续升级,叠加软件服务的不断优化,让泉利国际汽配产业园成为吸引优质项目的“强磁场”。

协同共生织就产业“共同体”
企业的快速崛起,往往是产业生态成熟的缩影,而产业集群的真正生命力,在于能否打破企业间的“无形壁垒”。在肥城经开区,企业之间的互动远不止于简单的业务往来,更是一种基于信任与共享的深度合作。
深耕金属材料与制造领域的泰安铝途辉煌金属有限公司,专注于高强高韧铝合金及铝基复合材料产品的全链条开发与生产,自主研发的先进模具与智能装备更是成为行业升级的“利器”。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配套建立的智能制造科创服务中心,正为肥城及周边制造行业提供项目孵化、材料分析、工艺优化等全方位服务,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智慧引擎”。
“经开区这个地方给我们感觉就是个大家庭,各家企业的老板跟朋友一样,隔三差五就会坐到一起讨论交流,感觉很亲切。”泰安铝途辉煌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牛成柱说。
一次偶然的交流中,周边一家即将开工的企业得知铝途辉煌拥有齐全的高端检测设备,当即提出合作意向,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享资源,既降低了新企业的投资成本,又增加了铝途辉煌的收益。这样的合作在园区并非个例,新六环能源的润滑油产品,为园区企业就近解决用油需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而润滑油企业也借此稳定了销售渠道;园区配套的物流公司,为企业提供高效物流服务,打通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
产业协同的力量更体现在市场开拓上。依托集群优势,在海外市场拓展中,“一家牵头、众人跟进”的抱团模式成效显著,率先“走出去”的企业带动同行共同开拓市场,让“客户服务在全球”的战略定位成为现实。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正是产业“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筑牢堡垒 “党建红”引领“产业红”
企业间的自发抱团,更需要组织力量的引领与凝聚。为了让这种“命运与共”的合作氛围更加稳固,中共泉利智能制造汽配产业园支部委员会应运而生。党组织的建立,不仅为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正式的平台,更以“党建红”引领“产业红”,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在这里,党建活动与企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政策宣讲会上,企业共同学习最新产业扶持政策;主题党日活动中,企业家们围绕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等议题深入探讨;党员先锋岗上,技术骨干带头攻克生产难题。党组织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园区内的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让“抱团发展”从自发行为升级为有组织、有方向的集体行动,为产业生态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凝聚力。
如今的泉利国际汽配产业园,已不再是简单的企业聚集地,而是一个功能完善、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这里有恒义轴承这样的“单打冠军”领跑行业,有铝途辉煌这样的“配套先锋”赋能产业,更有无数企业在共生共荣的氛围中携手成长。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让这片营商沃土不断迸发新动能。”肥城经开区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米关东说。
当下,在新型工业化强市的征程上,肥城这片充满希望的产业高地,正以蓬勃的生机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阔步前行。 (纪宗玉 杨威振 宋明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