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黄河三角洲腹地的 “中国棉纺织名城”,承载着山东纺织业的百年积淀。在这里,魏桥创业集团这一全球棉纺织领域的巨头,正以研发创意的“智”与智能化生产的“力”,让传统纺织产业焕发惊人活力。
近日,在魏桥纺织研发创意成果展厅与智能化纺织工厂,探寻这家老牌企业以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在新旧动能转换浪潮中实现领跑的真正“密钥”。
展厅藏“奇布”,微米之间解除行业痛点
走进魏桥纺织研发创意成果展厅,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看似普通的衣物却暗藏“黑科技”。公司生产的全棉凉感T恤,在接触到皮肤时,会给人带来一种清凉感,适用于夏季高温天气;而主打吸光发热的衣物,在外部光线照射下,可将吸收到的外界光线和人体散发的温度转化为热量,面料温度逐渐上升,暖意清晰可辨,适用于秋冬天气。
纳米纤维细度高但强力低,传统纺纱技术无法驾驭。魏桥创业集团与东华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以棉纤维为基体,通过镶嵌纺新技术实现了棉纤维与纳米纤维的跨尺度纺纱,通过发挥纳米纤维超强的表面效应,用极其微量的功能材料来实现棉类产品的功能化。全棉功能性纳米纤维复合纱线,既保留了纯棉的舒适质感,又赋予了面料“一凉一暖”温度可调节功能。

“全棉功能性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我们每一个环节都重视成本管控。并且,发挥企业的全产业链优势,从纺纱到织造、印染直到成品,都在企业内部完成,使得先进的产品也有优秀的性价比。目前,在多家一线服装和家纺品牌得到了应用,今年共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顾客反馈产品的性能和市场接受度都非常好。”山东魏桥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吕治家说。
展厅内的陈列,实则是魏桥纺织创新实力的缩影。从抑菌防螨的母婴面料到耐磨抗皱的工装布料,从可降解的环保纤维制品到高支高密的高端家纺原料,创新产品的背后,是企业对产学研融合的深耕。魏桥纺织突破技术壁垒,深耕科技创新,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微纳米镶嵌纺技术,解锁纺织“黑科技”,“穿衣按需调节”的全新消费时代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工厂显“智慧”,万锭用工仅需十人
如果说科技研发是魏桥纺织的“创新大脑”,那么智能化纺织工厂就是其 “硬核肌肉”。
来到魏桥纺织智能化纺织工厂,我们并未看到传统纺织厂机器轰鸣、工人穿梭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无人车间”。
车间内,长达35千米的智能化轨道输送系统如银色脉络贯穿全场,从粗纱到产品入库都是全自动化运输,包装无需人工介入。5G激光导航的AGV运输小车灵活穿梭,稳稳承载着直径1米、重达50公斤的棉条筒,在梳棉与并条工序间精准转运;智能落纱粗纱机前,机械手自动完成落纱、换管、转运一系列操作,粗纱满纱通过轨道系统直达纱库,空管则自动返回落纱架,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同时,车间配备智能化控制系统平台,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终端设备查看各工序可视化画面,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通过美国EFS电子配棉技术与自主构建的智能订单工艺大数据平台,系统可依据订单信息自动评估原料,制定最优配棉方案,不仅提升了原料利用率,更确保了纱线品质的稳定性。
从实验室成果到规模化生产,魏桥创业集团的“智能工厂”成为关键支撑。依托多年纺织经验与智能化升级,企业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专家知识库、配棉系统及无缝化物流系统,基本实现了无人化作业。目前,生产效率提升超38%,万锭用工仅需10人左右,较传统模式减少80%。魏桥纺织的智能管理系统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纺织产业智能化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诞生至今,魏桥创业集团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作为山东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支柱企业,魏桥纺织的转型之路,正是山东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走出智能化工厂,阳光下的生产基地整洁有序,看不见浓烟废气,听不到嘈杂噪音。这家深耕纺织领域数十载的老牌企业,正以研发创新为笔、智能技术为墨,在黄河三角洲的沃土上,描绘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画卷,为山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王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