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白云湖:“生态红利”养成记-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0 09:44:01
来源:新华网

济南章丘白云湖:“生态红利”养成记

字体:

  初冬时节,位于济南章丘的白云湖并无萧瑟之感,反而延续了往日动静相宜的景象。碧绿的湖水映衬冬日暖阳,鸟儿在湖面自由飞翔,游人在湖畔悠闲漫步,铺陈出生机勃勃的冬日生态画卷。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白云湖是另外一副模样:湖泊面积减少86%,鱼虾大量灭绝,大部分水面成为沼泽和荒草地。白云湖附近村庄还形成规模庞大的废旧塑料回收市场,白色垃圾在湖畔四季飞扬。

  退渔还湿、湖区清淤、水资源调配、环湖大堤改造提升、植被恢复、水系连通、动物栖息地修复……经过10多年的持续系统生态修复,白云湖从一个水质劣Ⅴ类、生态退化严重的湖泊,转变为水质Ⅲ类、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不仅还上“生态欠账”,还实现了“生态红利”。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局长张士东表示,白云湖的生态实践充分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通过水陆统筹、标本兼治的治理路径,为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案例。

  生态的历史欠账,教训惨痛。党的十八大后,济南市彻底取缔白云湖周边地区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经营业户,关停2600多家废旧塑料加工厂,由此拉开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大幕。

  济南市投资1242.7万元,实施白云湖防洪排涝重要民生工程,解决了白云湖逢雨必淹的历史性内涝问题,疏浚了沉积20余年的河道淤泥,为保障湖区水质创造了条件。雨污汇水箱涵导出、生活污水处理、水质净化三大工程齐头并进,增加湿地水陆交错带,湖区水质明显改善。此外,当地分步骤实施白云湖退渔还湿工程,对湖区周边21个村庄1544个渔池进行全面清理、彻底清淤,白云湖湿地面积恢复到2.6万余亩。

  2018年12月,白云湖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还清生态欠账只是第一步,将集中整治向常态化、长效化、可持续转变,不断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才是白云湖生态之路。

  2022年至2024年,济南市累计筹集资金2069万元,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实施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2025年,济南市又组织实施白云湖湿地生态保护补偿项目,继续开展生态修复、全域智慧监控站点等建设。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森林资源和湿地保护监督处处长宋桥介绍,当地科学确定湿地修复范围、措施,同时加强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高低不等的树丛、灌丛、草丛,增加食源性植被,吸引鸟类来此栖息。

  “全面保护、科学修复”效果明显。通过植被恢复、水系连通、动物栖息地修复等措施,湖区完成生态修复38.1公顷。“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湿地生境完整性,达到了‘以湿地保护、修复为前提,集保护、科普和合理利用于一体’的修复效果。”章丘区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局长王萍表示。

白云湖湿地成为鸟类乐园

  如今,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翠树环抱、绿柳成荫,湖中水草丰美、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白鹭成群,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监测显示,白云湖水质已从2010年的劣Ⅴ类提升至2025年的Ⅲ类标准,现有高等植物223种,比此前记录的184种增加了39种。

  令人欣喜的是,“鸟中熊猫”震旦鸦雀也在湖区出现、安居。“震旦鸦雀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的珍稀鸟类,只在生态环境良好的芦苇环境中生存。”章丘义工白云湖工作站站长刘永峰介绍。

  致力于推动白云湖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济南市到章丘区,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生态保护机制逐渐形成。“目前,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共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严格实行分区管理。”白云湖街道党工委书记袁致甲说。

  目前,白云湖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已显现。研学、旅游项目进展顺利,包括参观游览、研学教育、摄影展示等,为市民游客走进湿地、认识湿地提供便利;在湿地的荷塘,游客可观赏荷花、挖藕采莲;在观鸟监测点,市民游客可观鸟拍照打卡。

  “我们设立了2座观鸟塔,并配备红外线高清观鸟监控设备,游客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鸟类的活动,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

  按照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济南市将充分利用白云湖优美的生态资源,实现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宣传等多方面开发利用于一体,为人们进行生态文化旅游提供活动空间。(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