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小学科学课大变脸 真实场景成主流-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1 10:51:31
来源:青岛早报

青岛中小学科学课大变脸 真实场景成主流

字体:

 

  科学课堂大变样!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青岛中小学联合各类场馆、研学基地、研究院所等社会资源,给科学课来了一次“大换血”,打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之间的“次元壁”,为培养有竞争力的未来人才深度奠基。

  走进实验室“真实场景”

  “我们的科学课现在越来越有意思了!”这是岛城小学生近来普遍跟家长反映的一个现象。做实验、种植物、记录数据变化……每一个类似科学家工作的环节,都让学生们心驰神往。“从前的科学课,老师在课上讲,学生在座位上无动于衷,面对‘为什么冬天窗户会结霜’这类生活里的科学问题,只会说‘老师没讲过’,完全没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双双薄弱。”一名四年级班主任说道,“如今的科学课堂不仅仅在教室里,学生们走进各类科普场馆,了解科学家们的科研过程,或者在课上动手做各种实验,科学知识入脑入心。”

  在青岛嘉峪关学校,本学期的科学课堂直接搬进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三年级学生们跟着科学家“有样学样”,研究起海带的生长环境与习性,在一次次实验中感受科学的神奇。“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开展了海藻、藓类的分布研究,学习标本制作等等,专业的环境和导师力量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科学’。”青岛嘉峪关学校办公室主任赵逸楠介绍道,学校结合学生具体认知发展规律,将所有课程按照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的阶梯型顺序,系统性地划分出类别。

  “这一‘认知—体验—探索—行动’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完整覆盖了海洋科学教育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目标,为嘉峪关学校学生构建起系统而深入的海洋学习路径。”赵逸楠说道,“除了做实验外,学生们还分班级来到第一海水浴场,研究青岛海岸线的生物多样性等课题,多种多样的形式极大丰富了科学课的新样貌。”赵逸楠说。

  社会科学课成为“辅餐”

  “在学校学习中接触过许多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后,孩子特别感兴趣,回家后总是提问一些问题,也表达出想要动手做更多小实验的意愿,我和爱人都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想着怎么给孩子“加加餐”,于是为孩子报名了科学辅导课。”合肥路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宋依晴告诉记者,她为孩子报名了学而思大科学课。记者探访中,学而思大科学学科负责人金澍然介绍了“大科学”课程。“‘大科学’课面向6—13岁的孩子。课程以激发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增强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情怀为目标,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探究式课堂,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逻辑思维’等 ,提升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金澍然告诉记者。

  “以《火箭为什么向下扔东西》为例,我们通过气球喷气、气火箭发射等直观实验,观察反作用力现象。讨论‘火箭抛整流罩’等真实案例,拓展至航天器分离技术。通过实验探究和跨学科任务,帮助学生理解火箭升空的力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金澍然介绍道。科学辅导课目前已经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对应了学校教学中的分层式设计,对科学有极大兴趣又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从这些课程中进一步汲取养分。

  为培养国之竞争力奠基

  科学课要变,走在最前的首先是教师方阵。目前,岛城多数小学的专职科学课教师配比并不高,学校纷纷积极行动,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弥补师资缺陷,学校精选具有理工科背景的老师担任科学教师,同时着力培养科学教育新教师,学校青年教师在区市各级比赛中荣获青年教师基本功、教学竞赛佳绩。”青岛八大峡小学书记、校长胡繁华表示。

  “在科技强国战略框架下,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核心环节。新一轮科技浪潮与产业转型加速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与前沿领域探索迫切需要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中小学阶段作为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孕育、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教育质量直接关乎未来人才库的容量与潜力。在多个受制于人的技术领域,我们寄望于年轻一代能够担当重任。这种科研素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能力,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支柱。”胡繁华说。

  “因此,学校的‘五彩峡光’课程谱系,将科学教学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统筹,不仅重视科学课堂教学,而且建立由12门课程组成的‘玩转科学’课程群,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研发初小贯通的《探秘生长·智控温室育种》、联合高校的《探秘海洋生物》、场馆研学的《星耀童心》《海娃探海》(获评山东省第五批优秀研学课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终身科学探究习惯。”胡繁华说。

  构建区域科教新格局

  只是课堂的“大变样”仍然不够,发展科学教育不能仅依赖学校,需要区域协同和政策支持共同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以崂山区为例,区实验学校入选首批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多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省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学校、市科学教育实验校、市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等,全区紧扣“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引领发展”主线,构建“山海育人”模式,为科学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崂山方案”。

  打造具有崂山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构建起“课程筑基—实践赋能—赛事提升”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全区中小学建成23个海洋科技实验室,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12家“国字号”科研单位及相关院所共建青少年科技实践基地,创新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 深海科考研学 ”等特色活动,撒播科学创新的种子。

  在最“见真章”的课堂教学中,崂山区推进跨学科、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在教学中,规范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小学科学《四季更替》一课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打造区域实验教学数字化生态 提质增效精准教学》荣获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提名。

  为了发挥“头雁领航”的优势,2024年以来,崂山区教育体育局充分利用驻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智力优势,分两批次为全区39所中小学配备了科学副校长,实现了全区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全覆盖,为提升崂山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科学副校长在搭建起了前沿科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赋能增效。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彤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