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时节,万千候鸟如约飞抵黄河口。黄河口湿地上,连片芦苇褪去翠绿换作金黄,风过处翻涌成层层“芦浪”,数万只飞鸟组成的“鸟浪”在夕阳的余晖里上下翻飞,不断变换阵型,像一幅流动的画卷。
与以往相比,今年黄河三角洲的“鸟浪”不仅延续了壮阔气势,更在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呈现诸多新变化,成为东营生态持续向好的鲜活注脚。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东营市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东营生态底色更加彰显。
黄河口湿地焕新颜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鸟类的一举一动清晰可辨。“随着候鸟迁徙渐入高峰,我们工作人员开展野外调查也逐次加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说。他们试图从不同鸟儿掠过的身影里,寻找黄河三角洲生态改善成果的答卷。
近年来,东营市把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作为重要任务,坚定不移推进黄河口生态保护工作。
针对黄河三角洲典型河口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东营市创新“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湿地修复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互花米草除治攻坚、盐地碱蓬修复等项目,淡水沼泽湿地总面积超过30万亩,建成“引、输、蓄、排”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河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明显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尤为显著。东营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天空地海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对湿地鸟类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同时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目前,全市野生植物资源达1145种,陆生野生动物989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鸟类种类增至405种,2024年,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过系统治理,黄河水生态系统稳定提升,黄河刀鱼、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物种频现黄河口,黄河口鸟浪奇景火爆出圈,海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解锁城市生态新体验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广利河畔,蜿蜒的绿道上已迎来跑者矫健的身影;当发令枪响在黄河口湿地之滨,运动员们将在公园城市的画卷中穿行。
湿地是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10月,一场在绿色生态廊道上奔腾的体育盛事——2025黄河口(东营)马拉松赛在东营市精彩上演。这不仅是对东营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现,更是打响“国际湿地城市”品牌的具体实践。
东营市坚持生态修复,打造了以湿地为核心的“蓝绿空间”,560余公顷的新增修复湿地,100%的湿地保护实施率,构成了移步换景的湿地景观画廊。同时,扎实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各项工作,中心城区绿地率达42.49%,绿化覆盖率46.03%,公园绿地和广场服务半径覆盖率96.18%,基本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立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东营市在中心城构建了“一环两轴”串连南北生态核心及主城区内多层次公园生态格局,先后建成了257个城市公园,形成了多、均、精均衡布局的城市公园体系。高标准建设“一轴两带三环”绿道网络,累计780公里的城市绿道,特别是中心城区实现无障碍贯通的95公里精品段,将住宅区、公园、湿地、湖泊无缝串联。公园结合周边环境和居民需求,融入文化、休闲、健身等元素,打造“一园一特色”,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有效提升了城市绿地的均衡性和便利性。
“现在,城市绿化越来越好,湿地底色愈加靓丽,生活有滋有味!”市民孙浩开心地说。东营市以匠心打造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不仅重塑了城市风貌,也温暖着每个东营人的日常。
天蓝水清空气新
“垃圾分类要记牢,厨余垃圾放绿桶、回收利用放蓝桶、有害危险放红桶、其他垃圾放灰桶……”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国际公馆小区,垃圾分类收集亭正语音播放垃圾分类投放相关知识,整齐排放的垃圾桶,干净清爽的清洗区域,让人眼前一亮。
视线转向工业车间。龙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废旧叶片资源回收利用车间里,废旧风电叶片被工人们运送到拆解线上。“我们建设的这条退役叶片制备填充母料产线,可使1万吨废旧叶片,处理产出3万余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板。”公司总经理张国鹏介绍,这种模板周转次数高、单位成本低,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实现了废弃风机叶片循环再利用。这里既是原材料的提供方,也是“固废”实现变废为宝的末端一环。
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东营市位列其中。“十四五”时期,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东营市“无废城市”建设机制日趋完善,打造省级“无废细胞”51个,东营市在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进入全国中等城市第一档行列;完成951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
不止如此,东营市全方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十四五”以来,东营市通过“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东营市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取得“四连优”。目前,东营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已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法治防护网”越织越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佑黄河安澜、美丽生态,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系统严密的法律、制度和标准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十四五”时期,东营市以高质量法治建设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沿黄城市中率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法治体系。
东营市将生态保护作为立法工作的“头等大事”,构建起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为主轴,涵盖《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等领域专门法规的“1+N”生态法规体系。2024年制定的《东营市危险废物管理条例》,顺应新时代东营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实际,在全国首创“高风险危险废物”概念,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在重点领域执法工作上亮点纷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协调垦利区检察院和垦利区法院,成立垦利区检察院驻自然保护区检察工作站和垦利区法院自然保护区巡回法庭,与保护区公安分局、保护区综合执法支队共同签署了《协助办案框架协议》,逐步构筑起“四位一体”的司法、执法体系,提升了保护区自身的执法规范、能力、效率和水平,为黄河口国家公园综合执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东营市聚焦线上线下,充分利用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科普,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共同参与。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色始终是东营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东营市将持续做好生态文章,全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重要标杆,推动东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河海共生的生态画卷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记者 关晨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