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AI进驻工地,算法融入“钢筋铁骨”-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11/25 09:49:50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AI进驻工地,算法融入“钢筋铁骨”

字体:

  在“万物皆可AI”的时代叙事下,当建筑行业遇见AI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无人驾驶”塔吊精准吊运建材,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AI在20分钟内完成传统4小时的结构设计;十几种施工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5天建造一层楼;供应链寻源效率实现400倍跃迁……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场景已成为现实,将我们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赛博时代”。

  “十四五”期间,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愈发清晰,即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人工智能的引入,则更深刻地重塑着建筑产业链的组织逻辑与生产关系。

  AI让建筑业“事半功倍”

  建筑产业链庞大而复杂,涉及十几个环节。近年来,人工智能已逐渐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多个领域——

  在工程招投标领域,一场由AI引发的变革正悄然兴起。对于业内人来说,工程评标是个过程繁冗的“脑力战”,海量文档和繁杂流程,导致人工操作耗时长、风险高。

  当标书文件遇到代码算法,AI变身“超级裁判”,真正帮助人们“解放双手”。今年,青岛在全省率先引入DeepSeek大模型辅助评标,试点实施人工智能辅助评标主观打分和主观打分模块单元化评审机制,推动评标工作人工智能化、标准规范化。

  如同化身“速读大师”,在短时间内AI可以迅速且深入地阅读分析一份招标投标文件,并且根据评审要素,将投标文件按结构内容一一分解,实施模块化“微分式”评标。“此外,还能生成客观分析报告,为招标人代表和评标专家主观打分提供参考。如此一来,在提升评标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还提升了评标的公正性。”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招投标监管处处长于笑飞介绍。

  截至目前,AI赋能评标已试点应用于青岛数十个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推进评标方式从传统人工向“AI+人工”转变。

  在规划设计环节,AI也同样“发光发热”:利用绘图工具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多种建筑方案,精准匹配规范要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AI结合,更是能将建筑、结构、机电等多项专业数据整合为三维模型,实现设计阶段的碰撞检测、性能模拟。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一些有远见的设计院已跳出“画图”的局限,利用AI+BIM技术打造智能建造平台,从项目初期的可行性分析,到设计阶段的多专业协同,再到施工阶段的数字化管控,最后到运维阶段的智慧化管理,实现了全流程覆盖。

  除了深度挖掘行业潜能,AI也在纵向坐标不断辐射升级。比如在大模型智能采购平台上,采购方5分钟即可全面了解一家供应商,匹配率达到74%,并快速完成比价。“AI+供应链”的智能化升级,正帮助建筑行业逐步实现防风险、降成本、提效率的供应链管理目标。

  AI让工地变成“数据实验室”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崂山区人民医院项目现场的机械轰鸣声已经响起,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20多个AI监控摄像头早已进入工作状态,如同不知疲倦的“电子安全员”,扫视着工地的每个角落。

  一旦察觉到工人不戴安全帽、用火操作不当等安全隐患,便会第一时间触发预警。“这些防护措施背后,得益于我们自主研发的苍穹AI系统,该系统目前可以实现32种场景的AI算法识别,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让工地安全防护全天候不间断。”中建八局发展建设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宝泉告诉记者。

  在崂山区人民医院项目施工现场,6台高耸的塔吊令人印象深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塔吊的高度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塔吊的顶升作业风险系数尤为高。为了从源头遏制事故发生,项目借助塔吊顶升智管系统,实时捕捉塔吊结构的不安全状态,识别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构建起“预警+处置”的全闭环机制。

  “崂山区人民医院项目的智慧建造方案显著提升了施工风险防控的效能,并从多维度强化了项目管理,有力保障了工程的高效推进。”据金家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杜文强介绍,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更高效、普惠的医疗健康保障。

  在青岛地铁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工程现场,充满未来感的一幕也在上演:两台塔吊正在高空作业,但与传统塔吊不同,这些塔吊的驾驶室内空无一人。操作人员无需再攀爬塔机,只需在地面通过App即可远程操控塔吊完成一系列动作。据项目经理耿仁喜介绍,这是目前国内第三代智能塔机操控系统,这些“无人驾驶塔吊”通过AI边缘计算、激光雷达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已经实现了完全无人化操作,推动施工效率、安全性“双提升”。

  一栋楼几乎都由“机器人”建造?这听上去科幻感十足的场景,已经变为现实。数十米高的作业平台上,机械轨道纵横交错,各种机械轨道吊着各类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在头顶穿梭,有的机器人正在整平,有的正在振捣混凝土。更神奇的是,只需要一个人通过平板电脑,便可操控这些机器人分工作业。

  “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就如同在空中建造了一个自动化建筑工厂,“工人只需在底部辅助作业,与机器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放线、钢筋绑扎、支模、混凝土浇筑等各项工序,实现流水化作业。完成本层施工任务后,集成平台会向上爬升一层,直至整栋楼建造完成。应用这套系统可缩减用工数量50%以上,最快建设速度可达5天1层,有效提高施工速度。”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明磊说。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已从“单个机器人试水”逐步进入“AI统筹、机器人组团”的新阶段。据悉,目前“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不断迭代,已从青岛走向全国各地,推动智能建造“再上一层楼”。

  AI让智能建造“未来可期”

  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由无数建筑和其所在的空间组成。AI正帮助建筑行业从单体建筑建造向城市综合服务延伸。

  可以试想在AI时代,一根路灯杆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效用?

  从液晶信息屏,到PM2.5监测仪、监控摄像头,再到无人机停机坪……路灯发展到今天,早已从单纯的夜幕亮化者进化为感知城市的“空中之眼”“观察哨兵”,成为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基础平台。

  前不久,青岛首次引入“无人机+AI”路灯低空智慧巡检模式,率先在环湾路布局试点,建成“无人机+AI”智慧灯杆。借助无人机,道路巡检可覆盖里程达17.4公里,涵盖路灯1100余盏,为城市管理新添“空中侦察兵”。

  相较于以往的人工巡查,“无人机+AI”的路灯巡检模式更加高效便捷。“整个环湾路巡检一圈只需要约1个小时。”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定位与AI图像识别技术,无人机可精准监测照明设施的杆体状态与运行情况,该无人机还具备热成像功能,可用于夜间巡查、隐蔽区域排查及异常热源识别,实时发现灯具过热、线路老化等潜在隐患。

  此外,AI还深度融入服务每一个百姓的“好房子”建设全周期。有了大模型,家庭智慧管家入驻每一个“小窝”,“智能哨兵”推动社区安防管理升级,客服、物业、商业运营智能化发展,住宅服务与品质得以不断升级。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建筑业的AI落地仍显迟缓。作为数据碎片化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面向“十五五”,AI的意义在于,让设计、施工、监管、金融、运营等原本孤立的系统形成闭环。

  广联达董事长、总裁袁正刚认为,在数字化跃迁的浪潮中,唯有将AI深度嵌入产业逻辑,建筑业才能实现从“工具化”向“系统化”的飞跃,真正迎来新质生产力全面释放的时代。届时,建筑业的智能革命将会更加精彩。(记者 王冰洁)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