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毗邻大海,青岛却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多年前,青岛走上了“向海洋要水”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之路。如今全市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达到34.5万吨/日,约占全国总量的12%,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2024年全市海水淡化利用量达0.41亿立方米,不仅缓解了城市用水难题,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生态链的完善与升级,实现了水资源保障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双赢。
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水淡化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面对如何突破瓶颈,助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问题,青岛选择主动搭建平台,让产业供需双方面对面高效交流。
11月25日,“共筑生态圈·产业向未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对接会在青岛举办,由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管理局、市国资委、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共同主办,青岛水务集团承办。300余名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相关问题研判前沿趋势,共商合作与发展。
“应用端”实际需求反向赋能产业升级
“青岛在海水淡化领域一直走在全国探索的前列,尤其是青岛水务集团建设的总产能达30万吨级的两个海水淡化项目,为核心设备国产化、生产工艺节能降耗等作出突出贡献。”在对接会现场视频致辞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如此评价。
青岛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和综合利用的城市之一,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城市和产业化基地,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在工业直供、市政供水、海岛等领域均有应用,多年累计利用海水淡化水超过3亿立方米,并走出了一条“建投管运”于一体的“青岛模式”特色发展之路。
作为青岛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链主企业,青岛水务集团旗下的青岛海水淡化公司(以下简称“海淡公司”)拥有百发和董家口两个海水淡化应用基地,产能规模为每天30万立方米。这两个规模化海水淡化应用基地不仅为工业企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更以“应用端”的实际需求反向赋能产业升级。经过十余年深耕与实践,海淡公司成功构建了覆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精益运营、资源综合利用直至整体解决方案输出的完整海水淡化产业生态链。
在创新链上,海淡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加大突破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海水淡化三大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例如,在反渗透膜性能升级上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脱盐率稳定在99.7%以上,使用寿命突破5年,即将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一突破直接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膜领域的垄断,董家口项目采用国产RO膜系统后,吨水成本降幅达30%。
海水淡化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缺水危机的技术手段,更是激活一系列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山东电建三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EPC总承包商,其承建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在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建成,每小时可生产20立方米绿氢,实现海水直接电解产绿氢。
海淡公司也正从技术的应用者,转型为标准、技术、管理和方案的输出者。目前已与15家全球头部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并积极推动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等海外项目落地。
从整个产业链出发“组团”发展
放眼世界,海水淡化已呈规模化发展趋势。全球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2万个,产能规模超过1亿立方米/日,解决了3亿多人的用水问题。近年来,我省把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我市也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纳入全市“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布局,全力打造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当下海水淡化产业正迈向“原创引领驱动”的新阶段,亟需以“补短板、锻长板、布新板”为路径,突破“卡脖子”瓶颈,前瞻布局下一代技术体系。只有产业链自主可控,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行走”。
对接会上,青岛水务集团围绕国产化替代、能效跃升、智能赋能三大主线,发布了研发新一代高性能内压式超滤膜、自主创新研制高性能国产高压泵等五项攻关需求,向全国发出联合揭榜、协同攻关的邀约,共同推动我国海水淡化核心装备与系统智能化水平整体跃升。
对接会上举行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换届仪式,成立了青岛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专家委员会、青岛市节约用水产业联盟,正式启动“海水淡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整合顶尖资源、汇聚产业智慧,青岛水务集团携手国内14家行业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海之泉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水务及海洋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打造产业生态圈,并与企业、院所签订了浓盐水提钾中试项目合作,不仅为缓解国家钾资源“卡脖子”风险提供新路径,更将显著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价值,推动“水—盐—化”多要素协同,打造陆海统筹、绿色低碳、技术自主的资源保障“青岛样板”。
当前,海水淡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青岛将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市场开发拓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市场,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