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厚植文脉底蕴 蓄势突破发展-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11/26 16:28:07
来源:日照日报

山东莒县:厚植文脉底蕴 蓄势突破发展

字体:

  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总有一种力量在悄然生长。在齐鲁大地的东南一隅,拥有“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银杏、五千年文字”三张名片的莒县,正以“突破者”的姿态焕发新生。

  “十四五”期间,莒县牢牢抓住市委、市政府“突破莒县”重大战略机遇,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五年来,一场关乎发展方式、城乡格局与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在这片热土上全面展开,现代化强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破局·立势以产业突破实现能级之变

  发展是硬道理,产业是强支撑。莒县的突破,首先体现在产业的裂变与能级的提升上。

  初冬的莒县经济开发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在裕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一粒玉米历经生物发酵与精密提纯等工序,实现从原料到淀粉糖、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华丽蜕变。

  “一期项目今年刚投产就实现满产,二期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2月投产。”公司负责人指着中控室的大屏介绍,从玉米种植到精深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一粒玉米的价值提升近10倍。

  企业的拔节生长,离不开繁茂的产业生态。“十四五”期间,莒县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4家、总量达330家,为经济肌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县域经济要实现质的跃升,必须摆脱“捡到篮子都是菜”的旧思维,转向“链式布局、集群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这一理念在海右化工产业园得到生动诠释。2024年,产业园成功扩区,总面积拓展至7.15平方公里,园区内企业间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了资源的内循环与碳排放的降低,从传统化工园区升级为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

  在此模式带动下,烃醛类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生态塑料智造、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跻身省特色产业集群。

  集群的壮大,背后离不开项目建设的“压舱石”作用。五年来,莒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累计招引落地过亿元项目200余个,并着力发展壮大绿色化工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一批批重点项目、高质量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投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引擎。

  当传统产业稳步升级时,新质生产力的种子也在这片土壤中破土而出。今年以来,莒县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11个智能制造场景落地应用。合成生物产业园、中国氢能日照绿氢链高端化学产业园等加快建设,标志着新产业赛道正从规划蓝图全速驶向现实。

  产业的“聚变”与“跃迁”,是莒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直接体现,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融通·共生以要素奔流促进城乡融合

  城乡关系,始终是县域治理的核心命题,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与远见。

  莒县通过实践给出了鲜明答案:打破二元分割,不是简单的城市优先或乡村优先,而是将城乡视为命运共同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功能的互补优化,实现共生共荣。

  当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千年古县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莒县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深入实施城北滨河片区、古城南片区、城西片区、华泰纸厂片区、沭东商业综合体片区5大片区更新,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0个、建成交付棚改安置房2.1万套,成功入选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典型案例,争创为省四星级成长型新型智慧城市。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融合发展的趋势,也直观体现在交通路网的跨越式升级中。

  交通路网是连接城乡的“大动脉”,也是要素流动的“传送带”。五年来,莒县深入实施县域基础设施“七网”提升行动, 潍宿高铁、董梁高速、董沂铁路、“四纵四横”快速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争创为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信息化建设国家级试点,全县内外循环更加畅通,为要素流动铺就了“快车道”。

  城市的辐射力最终要落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交通“快车道”上流转的不仅是物资,更有城市的技术、资本与人才———这些优质要素与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资源深度耦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力量。

  莒县深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省级农高区成功获批,玉米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莒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推进10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获评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县,探索出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共生的魅力还在文旅融合中绽放。莒县坚持山海城联动、文旅体融合,莒国古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浮来山银杏树摘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并入选中国邮政《古树名木》特种邮票;“千年莒文化之旅”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赵家石河、柏庄、天成寨等一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无穷魅力;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打造“毋忘在莒”自主IP赛事品牌,举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31项,让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乡村“兴”起来。

  从城市片区的有机更新到乡村沃土的蓬勃生长,从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到文旅资源的串珠成链,莒县以“城乡共生”理念破解县域发展的核心命题,实现从二元分割到融合共荣的深刻转型。

  善治·惠民以治理变革筑牢民生底色

  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莒县的回答坚定而清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一价值取向,推动着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管理本位转向服务本位,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供给。

  变革带来的温度在基层治理的末梢得到了温暖诠释。

  在店子集街道胡家村的“医康养”驿站,村民李明迎由衷赞叹:“建在‘家门口’的驿站太好了!”面对农村养老与慢性病管理的难题,莒县创新服务模式,蹚出一条“基层医康养深度融合”的新路,将便捷、高效、温暖的服务直接送到百姓“家门口”。

  这样的探索,折射出莒县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系统性努力。以改革为钥、以民生为靶,莒县打破部门壁垒与服务边界,从医疗到教育,从治理到文化,一系列改革举措正让民生福祉的底色愈发厚重。

  医疗服务的下沉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环。莒县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莒县人民医院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莒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评审,被评为省财政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升项目县、省基层卫生健康试验区。

  教育公平是另一个民生焦点。莒县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创为省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省智慧教育示范区、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

  民生改善既要筑牢优质服务的高地,更要兜住底线保障的根基。莒县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开展“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坚决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争创为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

  而这些民生实事的持续投入与长效保障,其深层动力来源于改革创新的胆识与智慧。“十四五”以来,莒县争引国家级试点45项、省级试点127项,209项改革经验获省级以上发文推广,94项改革经验获省级以上现场会推介。

  从保种育种案例入选全国典型,到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袁公河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到预算绩效管理走在全国前列……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不仅破解了当下的民生难题,更为福祉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让“突破莒县”的宏大叙事,稳稳落脚于千家万户的细微生活之中。

  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莒县这片土地上交织出绚丽的图景。莒县用五年的实践,诠释了一座古城如何在新征程上打破桎梏、重塑优势。站在新的起点,突破的力量仍在积蓄,发展的脉动愈发强劲,莒县正向着更加辽阔的未来,稳健前行。(记者 赵庆江 管玉杰 厉倩)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