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有一条路历经几代人至今家喻户晓,它就是“波螺油子”。这条马牙石铺就的500米蜿蜒坡道,因形似海螺内部、又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油而得名。这里曾是几代青岛人童年里追逐嬉戏的乐园,更是市井生活最鲜活的舞台。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的洪流,这条老街一度衰落,沉寂在时光的尘埃里,成为一道美丽而伤感的历史划痕。如何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让老城的空间再生与文化复兴同步发生?青岛的答案,就藏在波螺油子艺术谷的蝶变之中。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翻新”,而是一场小心翼翼的“唤醒”。项目策展人独具慧眼,引入了艺术策展沙龙、设计师品牌店、特色餐饮等充满个性的“非标商业”,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一个独特的故事容器。
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运营理念被注入这片古老的街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近日,波螺油子艺术谷迎来开谷一周年庆,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大家手持Bingo卡穿梭于各打卡点,“二手之王”市集汇聚50余个创意摊位,“谷里捡秋大会2.0”让市民在文化梯田感受自然艺术之美。入夜后还可以加入摇摆舞会,随着爵士乐节律动,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社区生态呼之欲出。
据介绍,自2024年11月正式运营以来,波螺油子艺术谷保持满租状态,月均营业额屡创新高,成为市民和游客愿意驻足的“城市客厅”。
如果说波螺油子的成功是一次精彩的“点”上突破,其背后则是青岛在历史城区更新中精心擘画。这座城市的探索,早已超越了“修旧如旧”的物理层面,而是构建了一套物理空间、产业业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四维联动的系统性方法论,旨在让文化传承的脉络在城市的肌理中清晰流淌。
这份智慧,首先体现在对历史价值的极致尊重。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对每一栋老房子实施历史价值要素保护,大到建筑外立面、平面布局,小到一扇窗花、一处山花、一个扶手,这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保护要素”都被一一明确、建档入库,让修缮有据可依,让传承有迹可循。
其次,这份智慧还体现在对产业业态的精准“适配”。地铁1号线中山路站旁的中山路里院项目,由东西两栋里院建筑组成。西院开发成城市精品酒店——青亭酒店,东院打造融合文化产业、书店、餐饮、展览和美学生活等多种业态的人间采蜜文化坊,两院业态动静联动,唤醒消费需求,让老城获得新生。新消费场景与老建筑空间和谐共生,实现了不同业态对建筑空间需求与建筑保护的完美统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青岛正为这份厚重的历史装上“智慧大脑”。通过搭建省内首个历史城区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并编制出台《青岛市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防灾减灾安全改造技术标准》等17项技术文件,推动保护利用工作迈向“可感知、可分析、可干预、可共享”的智慧化新阶段。同时,这座城市深知,一切技术的应用最终都要回归到“人”。连续五届的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就是为了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砖瓦之间代代相传。
因此,这不再是单向的改造,而是一场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利用、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深度对话,是青岛为历史城区更新交出的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融合答卷”。当这场对话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一定水准,荣誉与认可便随之而来。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成功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这份国家级的认可正是对青岛“文化传承与生态修复结合”理念的最高褒奖。
这个项目不仅系统挖掘了传统建造工艺,更创新了“指挥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高效工作模式,将历史风貌与时尚消费、文创体验有机结合,既保留了老青岛的“烟火气”,又注入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活力”,为破解历史街区同质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青岛方案”。
随着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座城市的更新工作被赋予了更高的时代使命和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以此为契机,青岛正全面升级保护更新战略,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纳入市级指挥部统筹调度,为科学推进和制度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聚焦“保护修缮新路径、消防安全措施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力求每个项目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