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日上午,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的“吴伯箫书院”里总是墨香四溢。莱芜区书法家协会的老师为十几名银发学员讲解点画、偏旁的写法,手把手指导老人掌握执笔、运笔等基本功。“这里有专业老师指导,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今年76岁的居民张大爷挥毫间笑容满面。
去年以来,莱芜区聚焦打造“全龄共享的文化教育综合体”,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目前,全区已建成2个区级中心文化书院、11个市级示范点,并统筹861个村居实践站资源,联动3500余名师资,打造了“嬴薪书院”“吴伯箫书院”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使书院成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家门口文化“新磁场”。
面对基层文化服务资源分散、供需错配的普遍难题,建设之初,莱芜区便明确了地企共建、资源挖潜、师资融合、全域拓展、示范引领的“五项原则”。其中,地企共建成为亮点。去年6月30日,莱芜区与山东出版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将文化书院作为核心合作内容,并与新华书店莱芜分公司常态开展“阅莱阅好·文化传承”等活动,形成了“群众有需求、政府有呼应、企业有效益”的良性循环。
在建设模式上,莱芜区推行文化名人带动、特色产业带动、企业社区共建等“五种模式”,实现全域覆盖与特色发展。
文化名人带动模式让历史资源“活”起来。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弘扬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的“布衣精神”,利用吴伯箫故居开展“五色年华”系列课程180场,接待研学团队90余个3000余人次。每年寒暑假,百余名青少年在“吴伯箫大讲堂”红色研学课程中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动力;每月主题党日,党员们在实践中感悟“不为贪图个人一切好处而思想,而行为,而努力工作”的“布衣精神”。
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则让文化书院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寨里镇“蚕桑书院”依托年产值800万元的桑蚕产业,让研学体验贯穿采桑、养蚕、缫丝全流程,每年接待研学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经济收益超100万元,“蚕桑书院”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学习蚕桑知识、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一系列活动的文化客厅。
如果说建设模式是“骨架”,那么服务内容就是“血肉”。莱芜区提出的“五色年华”全生命周期课程体系,实现了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同样以吴花园社区为例,课程精准划分:“青”有所育,面向婴幼儿及家长,开展公益早教;“赤”有所教,组织少年走进吴伯箫故居,传承红色基因;“黄”有所为,助力青年职业技能提升,已培养出80余名家政育婴师;“白”有所成,让中年群体在舞蹈、书画中找寻自我;“玄”有所乐,则为老年人提供琴棋书画、防诈防骗等课程。
为确保书院不是“一阵风”工程,莱芜区还聚焦“五化保障”,解决了“如何持续”的难题。通过“线上+线下”推动阵地立体化,线上精品课阅读量超20万人次;通过“业余+专业”推动师资均衡化,组建了万名“嬴薪学者”公益师资库和百名“嬴薪名师”业余低偿师资库;通过“1+15+N”推动课程特色化,形成层次分明的课程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