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济南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南市财政局专场,介绍“十四五”时期济南市深化财政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9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83亿元,年均增速达4.6%,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一季度制造业税收首超房地产,成第一大税源
砥砺五年,发展根基更加坚实。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9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83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税收占比稳定在70%以上,2023年至2024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尤其是制造业税收占比突破21%,于2025年一季度首次超越房地产业,成为第一大税源;纳税300万元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翻了1.5倍,税收贡献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
这些结构性变化,充分反映了济南市经济发展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加速转型,驱动财政收入向质量型、稳健型转变。
五年来,累计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47亿元,精准投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领域。特别是,紧扣“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项目提升年”工作部署,统筹政府专项债券、政府投资基金等各类资金3000亿元,创新运用“拨改投”、项目资本金注入等模式,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能。
新增4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亿元区县
倾情五年,济南市财政局坚守民生底色,民生保障更加温暖。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加大对财力薄弱区县的支持力度,推动各区县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0亿元的区县达到13个,较“十三五”末增加4个,区域发展协同性、平衡性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累计实施103项民生实事,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80%左右;通过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就业扶持力度、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揽子措施,着力兜牢民生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十三五”末的2.61:1缩小至2.40:1,收入分配格局持续改善,推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足。
革新五年,济南市财政局锐意改革创新,治理效能更加凸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持续创新财政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把握“企业监管”与“企业控制”的关系,济南市财政局创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模式,推动出资人职责与行业监管职责分离,全面推进向“管资本”为主转型。截至2024年底,市属5家金融企业和文化企业资产总规模达到9715亿元,是“十三五”末的两倍,形成“投入—运营—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全省首创“四保”专户制度
护航五年,济南市财政局强化风险防范,财政运行更加安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筑牢财政运行安全屏障。
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政府债务率始终处于合理区间。全省首创“四保”专户制度,加大对基层“三保”和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的统筹力度,加强区县财政运行监测和兜底帮扶,牢牢守住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底线。通过强化预算执行监控、规范财经秩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济南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单哲表示,展望“十五五”,济南市财政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财税改革,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治理效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更多财政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