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2月19日电(张伟)打牌、喝酒、睡觉,堪称各个城市建设工地下班后农民工活动的“三部曲”。
工棚党课、充电学习、党员服务热线……今年1月24日,青岛市下发《关于做好建设工地党组织建设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以来,青岛各个工地上的农民工党员忙得紧,“红色驿家”党建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青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边祥慧表示,以“支部建设到项目,红旗飘扬在工地”为主线,青岛加强建设工地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实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让流动党员找到“家”
据统计,青岛市建筑、市政工地从业人员近20万人,其中流动党员3000余人。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海尔玫瑰兰亭项目党支部书记兼项目经理王健行介绍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党员,由于季节性或常年性地背井离乡,几乎成了脱离当地党组织的“自由人”,他们很多“埋头打工”,基本不参加党组织生活和政治理论学习,很少交纳党费。
4月26日,青岛第一批18个建设工地党支部同日设立,为来青务工的流动党员安了新家,这是《意见》印发以来第一批建设工地党支部。《意见》明确,在青岛市范围内建设工期1年以上、正式党员人数3人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都要建立工地党组织,开展建设工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
“红色驿家”是建设工地的党建品牌,切实保证党员“离乡不离党”,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大维表示,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为此,青岛市还成立了全市建设工地党组织建设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建设工地党支部也是党支部,决不是草台班子,”中铁三局四公司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龚丽娟认为。青岛工地现场设置的党组织活动场所,达到了“六有”标准:有12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地,有规范的党建工作制度,有适应党员学习、会议需要的配套设施,有党报、党刊、图书等学习资料,有“红色驿家”党建品牌标识,有规范统一的环境布置。
如今,技能培训、便利服务、文化娱乐、民主议事、矛盾调解、权益维护等党群事务,都在党组织活动室内展开。如此,外来务工人员及党员都能在青岛找到家、安下家、建设家。
按照规划,青岛将利用两年时间,实现在建建筑、市政工地党建工作全覆盖。目前,青岛市已有137个项目申请成立党支部,已批准设立了98个,为流动党员安了家。